沙发
农历正月初一,是我国各民族历史最悠久、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是我国的法定节假,在春节人们无论多么忙碌都会抽空与家人相聚。
春节在我国已经有4000多年的历史,春节的由来要追溯到源于上古时期的“腊祭”活动。腊尽春来,先民们会宰杀牲畜,祭神祭祖,感谢神灵的恩赐,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一传统的春节习俗代代相传,如今已经成了人们祝贺岁首的春节活动。
春节在古时又叫元旦。从字面上看,元为首,旦为晨,元旦即每年第一天的早晨。上古时候的先民习惯以早晨作为一天的开始时刻,人们总是在一天新的时刻进行庆祝活动。正如“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天之计在于晨。”
“春节”一词最早见于《后汉书.杨震传》:“又冬无宿雪,春节未雨,百僚焦心。”但在汉代,春节指的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到南北朝时,春节指的是整个春季。而将每年的正月初一定为春节则是民国初年的事。1911年星海革命后,全国改用公历纪年,为了与阳历新年相区别,才把农历的元旦——正月初一改称春节。
人们又把春节叫做过“年”,正月初一又叫“大年初一”。年最初叫“稔”,寓意禾古丰登之意。古书上解释说:“年,谷熟也。”“五谷皆熟为有年;五谷大熟为大有年。”可见,有年就是农业丰收,大有年就是农业大丰收。据记载,早在西周初年,人们就开始了一年一度的庆丰收活动。
关于“年”的由来,有一个古老的传说。相传在远古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叫“年”,它长着血盆大口,青面獠牙,狰狞可怕。每逢腊月三十晚上挨家挨户觅食人畜。经过长期的观察,人们了解到“年”怕红色、怕响声、怕火光的弱点。于是,有一年腊月三十晚上,大伙儿燃气篝火,投入一根根竹子,烧裂时发出“劈劈喇喇”的响声,“年”吓得不敢进村,据说后来饿死在深山老林里。
后来,人们把防“年”、驱“年”,变成安安稳稳地过年了。“年”没有了,但是过年的习俗一代代传了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