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同胞自古以来就善于种植水稻,也特别喜欢糯米食品,而粽粑就是他们逢年过节必备的美味食品。粽粑又叫“马脚杆粑”。每年的腊月二十八,壮族同胞便家家户户做起粽粑来。壮族同胞制作粽粑预示来年要丰收,粽粑有的甚至长达尺余,重五六斤。
粽粑的做法
主料:糯米
辅料:鲜猪肉,糯谷穗子,粽粑叶
调料:食盐、五香粉
制作步骤:
1、将糯谷穗子烧成灰,拌到糯米中,再放入石舀中轻轻地捣,待米变成青黑色时掏出,筛簸干净,待用。
2、鲜猪肉切成1厘米粗细的长条状,拌入米内,撒上食盐、五香粉,搅拌。
3、将粽粑叶铺平,在叶上放适量糯米,中间放肉条,然后四周包拢,用竹篾捆好。
4、锅中烧水,将捆好的粽粑放入锅中煮熟捞出,装入容器即可食用。
粽粑节
壮族同胞春节有做粽粑的习俗,而在丹寨县龙泉区一带的苗族人民,每年插秧结束后都会过“粽粑节”。
“粽粑节”,苗语称为“奴饺更”,是这一带地方苗族的传统节日。但节日不再同一天过,有的寨子时“猪”场天,有的寨子是“龙”场天。为了欢度自己的传统节日,家家户户都在节日来到之前抓紧时间把秧插完。如有的缺乏劳动力或因其他困难没有按时插完,已插完的农户便会主动去帮忙,待到全寨子家家户户都把秧插好,把犁耙洗干净收拾回家存放后,才能一起过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