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在梅县地区的客家人,是从中原地带经过三次大搬迁才来到广东的。所以他们的语言和生活习惯都有很多地方与广东本地人不同。下边仅就新春习俗,略说一二。
新年习俗歌梅县有唱新年习俗歌,是这样唱的:“初一就话初一头,初二又话新年头,初三又讲穷鬼日,初四就话嬲一天,初五又话神天下,初六又话结团缘,七不去、八不归,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龙灯出,索性月半正来归。”这个歌谣把客家新年到正月半的许多习俗串在一起,是很有意思的。
“初一就话初一头”,是说“年关”刚过,“年兽刚被赶跑,还得小心提防,于是家家户户贴红“利事”,贴门神,放炮竹,这些都是“赶年”的措施,后来才逐渐形成了一种风俗。真正的新一年的开始,是从初二算起,因此人们在初一斋诫之后,初二上午才吃“开年饭”,然后才去走亲戚访友,所以说;“初二又话新年头”。初三是穷鬼日,那天不探亲,不访友,大搞卫生,把穷鬼烧掉,把余灰倒进河里。初四“嬲”一日,意思是男女青年可以去唱唱山歌,痛痛快快地玩上一天。出嫁的女儿也是这天回家探望亲人。初五种下天,灶君老爷上天十日后在这天归来,人们于是杀三牲,虔诚致祭。从那天起,开小正,“出年价”,年就算过完了。初六可以带上礼物赠送亲友,一般以汤圆,蒜圆,桂圆为好。以谐“缘”字,叫做“结缘”。初七是人日,不出远门,在家吃吉利饭。初八不回归,因民间有“七死八败”的说法,故要避讳。“九九十十看打狮.十一十二尤灯出”,那时元宵的活动已经开始了。
年三十晚长辈给晚辈分柑。梅县地区客家人,长辈在年三十晚除了要给小孩“压岁钱”外,还要给小孩分柑,只要没有结婚(表示未成年),男女都有份,每人一个,挑大的绐,并用一个红冷线(毛线)织的“挥子”装着,当做一种工艺品给小孩玩,过了年初一才能吃。
这样做是为了表示“分柑同昧”,老少同欢。同时柑桔又谐"吉”之音,表示大吉大利。年初三晚上不点灯传说正月初三是老鼠嫁女的日子,所以在兴宁、五华等地,年初三晚上是不点灯的。因为那天晚上老鼠要行嫁,点亮灯老鼠就不敢出来,遗就干扰了老鼠的婚礼。另外还有一种说法;别点灯,让老鼠行嫁时看不见路,摔死它们,叫它断子绝孙。
这些传说其他地方也有,但日期不同,风俗也不一样,如佛山是年卅晚,门角墙根都点上灯,谓老鼠嫁女,给它照明。北京则是在正月十七、十八日,因为老鼠要成家,人们早早去睡。
解放后,客家人年初三不点灯的风俗虽然不太兴了,但老人们还经常给小孩讲这些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