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
除夕是新年到来的最后一天晚上,即年三十晚。这一天各地有贮物、贴“倒福”字、放鞭炮、包饺子、守岁、贴春联等风俗。另外,除夕还有接灶神、祭祀祖先、炒干元宝、游喜神方、镜听、照田蚕、卖痴呆、打灰堆等风俗,以此祈愿新的一年小孩聪明,万事如意。
除夕之夜的年夜饭是这一天的重点。古时候君王在大年三十晚上也会特赦犯人回家吃顿年夜饭,因为这顿饭代表着一个人真实地活在世上的至高无上的权力,对中国人而言是无可替代的。年夜饭之意不在饭,而在于家人团聚的温馨,象征着对幸福的憧憬。年夜饭上有一道菜不可或缺,那就是鱼,取“年年有余”之意。在南方,鱼是整个年夜饭的最后一道菜,而且必须是全鱼。有的地方鱼端上来只是摆摆样子,留到明年表示日子有富裕。北方除夕夜晚饭后,在临近子夜时多包饺子吃,以谐音“更岁交子”的意思。有的则在个别饺子中包上糖,祈求来年生活甜美;有的在个别饺子中包上一块硬币,谁吃到了就会在来年发财。南方除夕夜临近子时一般吃汤圆和年糕,汤圆又叫“元宵”、“团子”、“圆子”,汤圆有各种馅,有甜的也有咸的,取全家团圆美满甜蜜之意,年糕由糯米做成,取“年年高”之意。
除夕拜年,长辈要事先准备好给晚辈的压岁钱。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地度过这一年。压岁钱既可以在拜年的时候当面发给对方,也可以在除夕夜,孩子睡着以后放在枕头底下。
除夕守岁的习俗由来已久。晋代已经有文献记载“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每逢佳节倍思亲,在古代,佳节都是文人墨客抒发情怀的时候。留下许多名篇佳作。如北宋梅尧臣的《除夕》:“奠嫌寒漏尽,春色应早来。风开玉砌梅,熏歇金炉草。稚齿喜成人,白头嗟更老。年华日夜催,清镜宁长好。”苏东坡在《守岁》诗中写道:“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尤可夸。”清代诗人赵翼在85岁高龄时也曾作《除夕》诗:“烛影摇红焰尚明,寒深知己积琼英。老夫冒冷披衣起,要昕雄鸡第一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