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
新年一道,人们都会相互与亲朋好友拜年,拜年是人们庆贺新春、联络交流感情的一种方式。拜年的内容主要是相互祝贺,对春节及来年进行祝福和鼓励
如今不同的拜年对象,拜年的时间也不相同。在机关单位,拜年的形式主要是春节团拜会,也就是集体拜年,这样可节省时间,不用春节期间逐家逐户去拜年。团拜,这种礼仪最早盛行于清代的官场,那时是在元旦早上,大家集中在一起,按长幼或职务排列,彼此行礼,互致新年问候。
如今,除了传统的串门拜年、行拱手礼等拜年方式,随着各种通信工具的流行,发送祝福短信、网页贺卡等拜年方式也较为普遍,这尤其在年轻人中甚为流行。
旧时是在正月初一这天早上开始拜年,这种习俗至今仍然保留。大年初一早上,全家人起床后,首先是在家中的厅堂上,家中晚辈给长辈拜年,旧时需下跪,磕头礼拜,但如今这种陋俗在绝大部分地区已经被放弃。之后,便依次到近亲近邻家中向长辈拜年。每到一处都要略坐片刻后才离开。传统的拜年还讲究时间顺序的礼俗,一般是第一天拜父亲家的亲戚,第二天拜母亲家的亲戚,第三天随妻子回娘家,第四、五天去友人家拜访。不过现在很多地区拜年的次序已经没有特殊讲究,一般是根据拜年对象居住地的远近等具体情形而不同。路途遥远的在对方家中过夜。媳妇回娘家,选在其中的某一天即可,日子没有具体确定,主要是看主人家在那一天有空闲的时间。
对远方的亲友主要是寄送贺年卡或明信片。古代,人们登门拜年,一般都不吃酒宴、不送礼物,在每一家的时间也不会太长。由于过年时家家都要安排拜年,就必然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况:或是去别人家中别人不在,别人也出去拜年去了;或是别人到自己家中来拜年,自己又不在家中,自己也出去拜年去了。这样,在人来客往较多的上层人家,大约从唐代开始,就开始使用“名刺”拜年。名刺最早是用薄木片做的,后来才用纸做。用纸做成一种不大的小笺,上面写着自己的姓名、住址、官衔。春节期间,就派人拿着这种名刺到应当拜望的每一家去挨家投送,表示自己对人家礼仪上的拜年。这种拜年用的名刺,就是今天十分流行的贺年片的前身。
现在,上面已写好了祝语的贺年卡和明信片在邮局和商店都可买到,人们如有特别的心意和祝语也可以写在上面。
新年期间,人们家中一般都备有水果、糖、干果等食品。如有客人来拜年,主人会留客人用些茶点。对来拜年的至亲好友,主人家还摆酒款待,俗称“新年酒,即春宴。也有专门设酒宴邀请亲友欢饮的。
当然,如今在春节期间,不少都市人群会利用春节的假期与家人或亲友一起外出旅游,一方面是利用难得的假期与亲友相聚联络联络感情,一方面是在一年繁忙的工作之后放松放松心情迎接来年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