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讲究、最热闹、最悠久、最具民族特色的盛大节日之一。从除夕之夜到正月十五,整个中国都沉浸在一片欢乐的海洋中。
透过欢腾的锣鼓、震天的爆竹、高悬的红灯、贺岁的春联和浪气十足的秧歌等丰富多彩的庆贺方式,体现着华夏民族悠久的、博大的、内涵深邃的文化传承。特别是福文化,在一年一度的春节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展现。
家家户户门前的红灯笼,门上贴的红对联把节日点缀得喜气洋洋。诸如“五福临门”、“福寿绵长”、“福如东海”、“福瑞呈样”等横批,堪称福耀门楣。再加上“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的对联,蕴含着天人合一、福寿双全、秉天立地而生的哲理大气。人们还喜欢把“福”宇倒贴在门上、室内的檐柱上和墙上,福倒着贴寓意福到。
中国古代就有祈福迎祥的文化习俗,它同具有象征性的龙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龙兴福地,福运恒吕”,是期盼华夏民族兴旺发达的典型表述。“福”字的含义,是指人和人所从事的事物有福气、有福分、有福缘,也就是吉祥如意;还有另一层含义,即渴求健康长寿和渴望丰衣足食。因而,“福”的精神期盼是有个好命运,“福”的物质期盼是长寿和富有。难怪人们在相互拜年时都拱手相贺,万事如意、新春吉祥、多福多寿、恭喜发财,其实都是祝福的本意。
相传清代的康熙皇帝,在其祖母孝庄太后六十大寿将至时,以其灵心慧性,借用“书圣”王羲之的写法,创造了多子、多才、多田、多寿、多福,五福合一的天下第一福,把“福”字的文化内涵通俗地展现于天下,充分体现了“千古一帝”福泽万民的胸襟。
在过去漫长的封建历史年代,人们受历史文化发展的局限,在祈福求寿时需要拜天地、镇妖邪、敬诸神,充满了封建迷信色彩。随着时代的变迁赋予了崭新的内涵。我国改革开放后,广大农村实行了耕者有其田,于是都把土地庙拆了,把灶王爷烧了,春节贴上各种各样新时代的祝福春联,体现了社会与文化的进步。而后又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初步实现了小康,当今正意气风发地为在20年内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快马加鞭。时逢盛事、政通人和、物资丰盈、精神爽朗,执政为民的共产党带领人民创造了幸福生活,人们体验到了福的滋味,感悟到了福的真谛。
广布于中华大地的福文化源远流长,福作为精神文化,它的基质是求苦、求美、求吉祥、求幸福的。它源于生活的体验和心灵的感悟,对人们心性的陶冶和理想的追求有很强的启迪力、推动力和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