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节日大全 > 传统节日 > 春节 > 春节“利是”封的变迁

春节“利是”封的变迁

来源:礼尚网来作者:礼尚网来发表时间:2013-02-03 浏览次数:2682

春节给“利是”(红包)的风俗起源于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娶妇至儿家门,从人及家人乞觅利市钱物。”

春节给“利是”(红包)的风俗起源于宋代。《东京梦华录》中记载:“娶妇至儿家门,从人及家人乞觅利市钱物。”

起初“利是”只用作婿嫁的赏物,后来才用于春节贺岁,互送吉利。这种风俗,在广东亦很流行,解放后依然如一直流传至今。当时有人认为,在旧社会里,劳动人民受尽了苦难,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得到吉利,互送利是,寄托情意,是无可非议的,但大多数人受当时极左思想的影响,认为这不但是一种封建迷信,还包含有资产阶级发财致富的思想。于是此风渐减,直至“四人帮”打倒之后,才又逐渐复苏,但也只限于大人给小孩而已。

“利是”,取其大吉大利、好运连连之意。发利是用新钞,每年春节前,换新钞的人总是挤爆各间换钞银行。在一些地区“利是”通常是由已婚人士派给未婚人士,但在一些地区,当你开始工作以后就要给家中还在上学的孩子或家中长辈派利是。

年初一派“利是”,不但民间成风,一些机关企业,亦把它当成了新年的礼品。据统计,1985年香港“利是”封印刷数量达就达l亿8000万个,相当于全香港人口的20多倍,其客户九成是银行和私人机构。据报道,每年进出“利是”封最多的是汇丰银行,几乎占全港的一半。

起初,我们称为第一代“利是”,商业还不发达,人们逢年过节,就买回一张红纸剪成若干小方块,用来包“利是”。第二代的“利是”封,约于光绪末年出现,红纸上印有黄色的油墨,在油墨上再扫上金粉,金粉粘在油墨上就好象红纸上印有金字了。第三代“利是”封流行于80年代中期,为七彩印刷,印有福禄寿三星或帆船等图案。第四代“利是”封到60年代面世,封面用烫金字印刷,闪闪生光,具有立体感。第五代“利是”封便是目前盛行于市面的百家姓“利是”封,设计、纸质,印刷均十分讲究,还印有机构名称或自己的姓氏,极受欢迎。

春节期间派发“利是”为的是图个吉利,人们并不太在乎钱的多少。一般都是5元或10元,如果给家中的长辈则会适当增多,可能是100、200甚至更多。最近几年,社会上却出现了一种新年派“利是”攀比的现象,因此很多人都抱怨过不起新年。

我要评论
用户名: 匿名用户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用户

沙发

2013-03-13 19:13:03
总计 1 个记录   第 1 页/共 1 页

相关文章

关键词: 春节“利是”封的变迁

最新发表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