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节日大全 > 传统节日 > 端午节 > 端午习俗 拴五色丝线、挂荷包

端午习俗 拴五色丝线、挂荷包

来源:礼尚网来作者:礼尚网来发表时间:2012-12-07 浏览次数:7208

在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一名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此,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在应劭的《风俗通则》记载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一名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一名人不病瘟。”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此,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拴五色丝线荷包,又叫香包、香囊、香袋等。相传远古人在打猎时为免遭毒虫伤害,在身边装些草药包。现在,有些老年人终年挂着形似葫芦的香袋似乎就来源于这一传统。

香包一直是五月初五端午节的应时玩具,直到现在全国南北各地都保留着这种习俗。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作为民俗节令其有古远的历史和丰厚的内容。相传,屈原于农历五月初五投泪罗江而死,端午节这一天是屈原纪念日。当时秦楚相连,秦地人民出于同情,按照屈原生前喜爱芳草、香料的夙愿,缝香包藏在身边,表示对屈原的怀念。又因古俗将五月视为“恶月”。把装了艾草或香科的荷包佩戴在儿童的胸前或臂侧,可以去病驱鬼,或挂于门首,用以除虫避邪。

人们盼望好运降临,万事吉利,这种思想曾大量体现在民间香荷包中,民间艺人用“转喻”、“谐音”或神话中的人物形象来传情达意,达到了美的装饰效果,给人一种吉祥、平安的心理安慰。各地于端午节期间均流行风格迥异的香包、香袋和香囊,香包式样极多,造型和装饰多姿多彩,千奇百异,既有花鸟虫鱼,又有琴棋书巷,既有传统的盘长、锁子,又有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既有各种祥瑞之物,又有不同的几何图案:有对人生的回味,有对自然的热爱,表达了人们不同的审美情趣。再现了祖国大地的风土人情,观之眼花缭乱,令人回味无穷。

香荷包多是用五颜六色的布料和花线缝制,但选料极有特色,传统色彩以红、绿,粉红、黑等颜色为基调,以其他色彩点缀,加以巧妙的艺术构思、精湛的刺绣技术,形成一件件绚丽多彩、风格迥异、寓意不同的艺术品。 

今天,民间对香包的使用更为普遍,除男女老幼可佩饰挂戴外,也作礼品赠送。一些青年男女更是珍重,常把香包作为私订终身的表记。豫剧(香囊记)中一对失散多年的夫妻就是靠一只香包,获得团圆的。对未出阁的女儿来说,“做女红”是要注入深厚的盛情的正事,特别是送给心上人随身佩带的荷包,更是针针线线,极尽工巧,图案绣鸳鸯或并蒂莲。当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这些作用已越来越被淡化了,但香包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它的造型极为丰富,小巧玲珑,芳香宜人,不仅是传统的可观赏的工艺品,还有一定的防病保健作用。这类小件织绣品做工多数都十分精致,别具一格,荷包大者如巴掌,小者如花生米挂荷包,里面装有黑豆、雄黄,艾叶、朱砂、陈香等。有一种叫“针扎”的香荷包,分内外两层,上下活动,里边可藏针放线,十分方便,是实用性香荷包的一种。还有一种俗称“药包”的香包。荷包内放有一些中草药,出门在外,放在身上,以备急用。

民间绣荷包十分兴盛,几乎遍及厦全国乡镇的每个村庄,它古朴、典雅、自然,以淳朴敦厚的民风和多姿多彩的风俗,以及丰厚的传统文化积淀,赢得了国内外人士的喜爱。

按旧俗,五月初五端午节期间,民间盛行给孩子们做布老虎,缝制老虎肚兜,或在孩子的额头面虎脸,书“王”字,以辟邪、消灾、保安康,同时也希望孩子长的虎虎有生气,生龙活虎。虎是孩子的保护神,民间流传着:“要想安,虎来看”的说法,布老虎在民俗文化中承担着多项功能,深层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形成了蔚为大观的中国虎文化现象。 

我要评论
用户名: 匿名用户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匿名用户

沙发

2013-03-13 19:26:18
总计 1 个记录   第 1 页/共 1 页

相关文章

关键词: 端午习俗 拴五色丝线 挂荷包

最新发表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