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
我国传统的“孝”文化贯穿于时代的发展,关于端午节的故事,孝女曹娥投江救父就被传为佳话,一直流传至今。
东汉时期的断江上虐人曹娥(公元130—143年),死时才14岁,但用千古流芳四个字来评价她,是一点也不过分的。为她建的庙,就叫曹娥庙,她故乡那条舜江,也被称为曹娥江。曹娥用她自己的生命,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孝”的理念,是为历代统治者和文化人以及中国老百姓推崇的“国家英雄”。
曹娥是上虞皂湖的曹家堡人,她的父亲名叫曹盱,史书记载他能“抚节按歌,婆婆乐种”,应该是一个“乡村文娱积极分子”。
在那个时代,有这种才华的人常常在各种祭祀和礼仪活动中出任司仪,曹盱在乡间,似乎就是这样一十角色。
但曹盱的身体是不太好的,而且妻子又早早地过世了,幸亏有曹娥这么一十好女儿服侍在身旁,倒也还算是个安慰。
汉安二年(公元l43年)的五月初五,端午节,照例是要祭祀潮神的。那年曹盱徊病复发,但祭祀活动还是少不了他主持,因此,曹娥陪着父亲走上了舜江大堤。
那年的江水特别大,龙船在江中破浪而行,人人捏着一把汗。不幸的事情还是发生了,龙船翻了,曹盱和船上的人们都落入了水中。直到夜里,龙船上落水的人们纷纷回来,唯独不见曹盱。曹蛾沿江呼喊几天几夜,喉哑身疲,脚板出血,但谁也劝不住她。
终于有一天。人们在舜江边上发现了曹盱的尸体,在尸体旁边不远处,则是曹蛾的遗体。有人说,是曹娥跃入江中把父亲的遗体背上来的,自己也因此丢了性命。
在中国儒家学说中,“孝”是一个十分核心的精神内容,从此,曹娥就从一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少女一跃而为神州楷模,在华夏大地上被广泛宣扬。
曹娥最早被宣传出来,应该是在她死后八年。公元151年,上虞县令尚改葬曹蛾于江南道旁,还为曹娥立碑建祠,又命邯郸淳作了纪念悼词,刻在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