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
作为我国的经济强省,广东省在传统的节日文化也是极具地方特色,就以广州与东莞为例。
广州端午风俗歌
1927年6月6日《民国日报》副刊《小广州》上,载有两首“端午风俗歌”,颇为请新真切。50多年前的广州端午风俗,从这里可略见一斑,风俗歌如下:
一:五月初间斟艾酒,荔枝红熟可尝新,龙船花共菖蒲草,每扎街前卖数文,冬叶买来齐裹粽,蚊烟点着可驱蚊。
二:初五日,是端阳,朱砂黄纸写特章,香包挂在襟头上,绸裤纱衫好在行,睇见尤船长十丈,锦标罗牟甚辉煌,鼓声震动冲波浪,水色娇轿艇内装。紫洞船头绷布帐,游河公子坐船舱。渡头挤拥人来往,热闹奢华又一场。
还有一首关于端午的儿歌,其中言语极具广州的地方色彩,儿歌不但指出了划龙舟是在蝉鸣荔熟的时候,还提出了斗龙船莫伤和气的愿望,夺得锦标、红包,也是为了祝愿大家老少平安,添福添寿。儿歌如下:
红娘喊,荔枝红,龙舟鼓,响咚咚;家家包裹粽,凭吊屈原公。
龙舟舟,出街游,姐妹行埋莫打斗(行埋:走在一起);封封利市责船头(责:压),龙头龙尾添福寿。
扒扒扒,扒龙船,盘船嗡嗡咀,大家都好彩;龙船摆摆尾,浸死大肚鬼。
东莞端午“舞龙舟”
据清代《东莞王氏鏊白族谱》记载:“端阳后三日,乡之农人刻木为龙,招集四方,互相角戏,士女环视如堵,亦胜事也。”因为当年有舞龙舟的习惯,“故山又此得名”,为扒船岭,即今厚街镇。
舞龙舟的习俗,不但厚街镇有,相隔百里的桥头镇石水口、常平镇横江厦也有这种风俗。
当天,人们抬着菩萨前行,旱龙舟随后:两凡抬着龙头,四人抬着五、尺长的木龙身,一人扛龙尾。八音锣鼓、鹿麟、狮子随后,跟着的是全村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盛装,一路上焚香、放炮竹。旱地舞龙舟风俗是从端午节龙舟竞渡演变过来的,厚街之地,是沧海变为桑田的,已没有江河可以竞渡,乡民不忘旧俗,便改水下龙舟为旱地龙舟。石水口、横江厦的居民是从沿海迁到山区来的,他们也不忘旧俗,也改水上龙舟为岸上龙舟。舞旱龙的习俗一直延续至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