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一般在公历4月5日前后。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这一名称,最早的文字记载出于汉代《淮南子.天文训篇》:“春分后十五日,到指乙,为清明”。
古人总是把清明和寒食连在一起,所以苏东波有“寒食清明都过了,石泉榆火一时新。”的诗句。原来寒食在清明前一日。相传春秋时晋国介子推,曾随从晋文公流亡国外,在危难饥饿之时,子推曾割股以饱文公之腹。文公回国后赏赐随从臣屑,没有赏到他,于是就和母亲一起隐居绵上山中。文公找寻不到,便放火焚山,想以此逼介子推出山,但大火熄灭以后,发现母子二人,死于古柳之下。晋文公曾以绵山作为他名义上的封地,并改绵山为介山。后人为了悼念他,在这天不吃烟火食物,而进冷食。这是“寒食”二字的来历。
旧时风俗,逢到寒食清明,人们都会禁烟火,门前插柳,都含有纪念介子推的意思。大家食用桃花粥,饮紫笋茶,说是可辟邪,又将荠菜悬于灯上,据说可驱飞娥。清明还有放风筝、扫墓的习俗,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清明出游也成了不少家庭的一个重要节目。
清明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候转暖,草木萌茂,完全改变了冬天寒冷枯黄的景象。于是,人们便三五成群到野外去游玩和旅行。古人一般举行“春郊驰马”的活动,在芳草连天之际,马蹄得得,疾驰如飞,兴趣不浅。杜甫曾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宋代欧阳修也在《阮郎归.踏青》词中描述道:“南园春半踏青时,风和闻马嘶。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这“踏青”,实际上就是郊外远足,因而“清明节”又有踏青节”之称。
清明时节的气候,人们常用“雨纷纷”三个字来形容。清明前后,正是冷暖空气冲突激烈之时,太平洋上暖湿空气势力日益增强,频频与不时南下的冷空气交锋,因此便会形成时阴时晴、忽冷忽暖的“雨纷纷”天气。
在农业生产中,清明节作为重要的节气,更有“清明谷雨两相连,浸种耕田莫拖延”“清明前后种瓜点豆”的说法;在城市里也有“植树造林莫过清明”之说。由此可见,不论在农村还是在城市,清明节都是一个让人们值得重视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