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一般来说,每一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个突出的习俗主题,像春节的除旧布新、七夕的乞巧、中秋的团圆,而清明节习俗的主题则是怀念逝去的祖先——扫墓祭祖。“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唐朝诗人杜牧的这首《清明》诗,已成为人们心中清明节的一个特殊符号,吟咏着它,令人情不自禁地产生对生与死永恒的惆怅,并倾注于清明节所特有的习俗——扫墓之上。
中国古代扫墓的习俗由来已久,相传,先秦之时已经有祭墓的习俗,是望墓为坛而祭,后渐变为直接祭于坟前。汉魏时已很重视上坟之礼,但当时尚未成为正式礼制。唐玄宗开元二十年(732),朝廷颁布敕令,将寒食节上墓行拜扫之礼编入“五礼”,永为常式。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于归乡扫墓。因寒食与清明相接,后来就逐渐传成清明扫墓了,宋朝时开始扫墓多在清明。
清明节习俗扫墓祭祖由于每家经济条件和其它条件不一样,因此扫墓祭祖的方式也有不同。“烧包袱”是祭奠祖先的主要形式。所谓“包袱”,亦作“包裹”是指孝属从阳世寄往“阴间”的邮包。过去,南纸店有卖所谓“包袱皮”,即用白纸糊一大口袋。有两种形式:一种是用木刻版,把周围印上梵文音译的《往生咒》,中间印一莲座牌位,用来写上区号亡人的名讳;另一种是素包袱皮,不印任何图案,中间只贴一蓝签,写上亡人名讳即可。
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头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通过祭祖、上坟、扫墓,表示对先人的敬意和哀思。据《梦粱录》记载:每到清明节,“官员士庶俱出郊省墓,以尽思时之敬”。至清朝时,上墓日期规定更不严格,清明前一日直至立夏日,皆是扫墓之日。
扫墓时首先要整修坟墓,要清除杂草,培添新土。这种行为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亡^的孝敬和关怀,另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视的一项祭奠内容。不仅要给坟头上添添土,还要在上边压些纸钱,让他人看了,知道此坟的主人尚有后人。过去由于寒食禁火的影响,纸钱不焚烧,而是挂在墓地的小树上、竹竿上,或用石块等压在坟墓边。
这样,凡是祭扫过的坟墓就有纸幡飘飘,构成清明前后的特有景观。后来,一般不再讲究禁火,就把纸钱烧掉。没有纸钱者,一般就是缺少后嗣的孤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