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秋千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是在木架上悬挂两绳,下拴横板而成。人们坐或站在板上,前后摇动,做出种种惊人表演。
早在原始社会,先民为了取得食物,常要攀藤上树,荡来荡去,这可以说是秋千的雏形。秋千最初叫做千秋,据说荡秋千早先是北方山戎人为了练习身体灵活性而发明的一种运动。“春秋五霸“之一的齐 桓公“尊王攘夷”,远伐山戒,带回了这项游戏活动。后来,荡秋千逐渐成为北方人在寒食节进行的游戏活动之一,再后来也就并入清明习俗了。
开始时的秋千只有一条绳子,用手抓住绳子荡来荡去,后来逐渐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到了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为了避讳,所以把千秋改为秋千。秋千之戏在南北朝时已经流行。南朝《剂楚岁时记》记载:“春时悬长绳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
到唐代,荡秋千已经十分普遍,并且成为寒食节及清明节习俗,参加者主要为女性。唐诗中有不少关于秋千的描写。诗人韦庄曾有《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拨,绿杨高映画秋千。”说的是清明春风拂柳之际,三五成群的女子于郊野树下荡秋千,确实充满诗情画意。诗人王健的《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等诗句,更形象地描绘了唐代女子在荡秋千时争强好胜,连头上的首饰飘飘落地也顾不得捡拾的生动景象。
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官嫔辈笑以为宴乐,帝呼之为半仙之戏。”意思是说,宫嫔们把秋千荡得很高,飘飘而下,似仙女从天而降,唐玄宗称之为“半仙之戏”。民间还有女皇武则天后宫荡秋千技压群芳的传说等等。由于清明荡秋千随处可见,元、明、清三代定清明节为秋千节,皇宫里也安设秋千供皇后、嫔妃、宫女们玩耍。
不过,荡秋千并不属于清明节的“专利”,我国的许多地方,正月里元宵节时也有荡秋千的习俗。像河北省武安、涉县、磁县一带,一过正月初十,人们就开始在村街口开阔处和自家院内搭起高低不同的秋千架。从搭成到正月十六,每天都要荡一阵子,其中十四、十五两天是高潮。我国东北地区的朝鲜族,元宵节也有荡秋千的风俗。人们在10米高处悬挂银铃,荡秋千时,看谁以身体撞响银铃的次数多。每个村镇都有自己的秋千高手,有时还要举行表演比赛,荡得最高景美的人顿受乡邻的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