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多种多样,除了一直流传至今的扫墓、踏青、植树、放风筝、插柳等。在古代,蹴鞠和马球在清明节是广为流传的两项活动。
蹴,亦作蹙、鞴、蹋。蹴鞠即中国古代的足球。西汉刘向《别录》讲:“蹴鞠者,传言黄帝所作,或曰起于战国时。”“蹴鞠,兵势,所以陈武事,知有材力也。”西汉骠骑将军霍士病带兵击匈奴,在塞外“穿域蹋鞠”。唐司马贞解释说:“今之鞠戏,以皮为之,中实以毛。”由此可知,汉代蹴鞠是一项以蹋球为内容的军事体育活动。“穿域”即造场地。球以皮制做,里面塞上毛,所以古代的球写作“毡”。刘向的《新序》还提到“寒食踢蹴鞠”,即汉代的寒食,民间也有这项活动。
唐代,蹴鞠成为清明时节举行的一项娱乐活动。球的制做工艺改进了。外层为八片皮革缝成,内用动物膀胱作球胆充气,既结实又有弹性,可以集体竞赛,也可两人对踢。唐人仲无颜在《气毡赋》中写道:“寒食景妍,交争竞逐,驰突喧闹,或略地丸走,乍凌空似月圆。”两人对踢,以踢的花样和次数来定胜负,称作“白打”,军队也以此习武娱乐。唐诗人韦应物《寒食后北楼作》:“遥闻击鼓声,蹴鞠军中乐。”
唐宋时代的清明节习俗,还盛行打马球,称作“击鞠”、击球、打球。马球类似足球,在球场立一球门,球放在场中,参赛者骑马手执一头弯曲的球仗,以先将球击过球门者获胜。
比赛前马球马要做严格的保护措施:为马腿缠上马腿绷带,那是比赛中最容易被击中的地方;飞散的马尾可能影响挥杆,要把马尾如同编麻花辫那样编起,一折为二,并拧起扎紧。球场上马球马的装扮不仅仅是为了漂亮,更重要的是为了保护激烈对抗下马匹和骑手的安全。
唐朝皇帝太宗、玄宗、宣宗、僖宗,都是球艺精湛的高手。唐僖宗曾对优人石野猪说“朕若应击球进士举,须为状元。”广明元年三月,宦官田令孙秦请以陈敬瑄等四人镇三川。僖宗荒唐地命四人“击球赌三川”。结果,陈敬瑄得第一,任西川节度使,杨师立为东川节度使,牛助为山西节度使。《资治通鉴.后梁纪.太祖开平元年》载,淮南节度使杨渥,“燃十围之烛以击球,一烛费钱数万”、其奢靡且不论,以蜡烛照明,夜间打球,是中国最早的灯光球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