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是我国传统的七夕节。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象天桥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象征七夕佳节的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在今天被大多数人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因此节日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活动的主题又大多以乞巧为主,故而人们称这天为“乞巧节”或“少女节”。相传,每年七月初七的晚上,是天上的“牛郎”和“织女”每年一次在鹊桥相见的日子。
七夕的”乞巧”风俗,中原各地不尽相同,但所表达的祈求织女送巧的愿望是一致的。郑州地区旧时的乞巧仪式是,人们要把鲜果和酒肴供在院中或楼台上,然后讲述牛郎织女的故事,此时妇女们对月穿针乞巧;也有用一个小盒子盛一蜘蛛,第二天早上视其结网疏密,以为得巧的多少。
在开封等地,农历七月七日中午,妇女们用盆盛水,在烈日中暴晒以后,有一层水膜凝在水面,这时拿一个绣花针浮在上面,再看水底,如果针影呈云状花鸟者为上,是剪刀牙尺者为次,但都算乞得了巧,女伴们争相祝贺。如果针影粗如槌、细如丝都为拙,大家一起哄笑。如果是幼女乞到“拙”,则感到很羞辱,往往痛哭流涕,需别人束安慰一番。
在安阳、濮阳一带,少女们在一起对月穿针,并拿着穿上线的针,闭上眼睛刺瓜花,一针刺中者为巧,连刺七针刺中者,便被誉为“织女”。
南阳镇平一带,则把一包绣花针于月下撒开,摸到者为巧。豫西一带有的地方也有白天乞巧者,以丢人的针浮出水面者为巧。
而在豫东人们相信,体如果在七夕节的晚上,静静地躲在葡萄架或黄瓜架下面,或许你还能听到牛郎和织女互诉相思之苦呢!
女孩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仙女能赋予她们聪慧的心灵和灵巧的双手,让自己的针织女工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婚姻的姻缘巧配。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夜静人深时刻,对着星空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