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国民间的风俗,在历史上广州曾有过非常热闹的七夕节,有“拜七姐”、展示“七夕公仔”等传统活动。但是,经过“文革”等历史运动的洗礼,这些活动曾一度消失。有趣的是,到了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随着人民生活的富裕,随着社会空间的扩大,这些传统活动又在广州出现。
每年的七夕佳节,广州天河市区天河珠村都会举行传统的乞巧活动,其仪式是根据清末民初该村举人潘名江《珠村七夕吟》和村志的记载,由“拜七姐”和“对影穿针斗巧”两个环节组成。与此同时,同村的妇女们也会制作各种七夕工艺品,并在祠堂中展出,其中的人物工艺品就是著名的七夕公仔。
广州举办的大型乞巧活动,都是通过精心的精心准备和安排。其背后的力量可能是政府,也可能是企业,但显然有着明确的利益目的,比如为了开发旅游资源,或者为了广告宣传等。这与历史上纯粹自发形成的“拜七姐”、“乞巧”活动又有着本质的不同。应该说,此处的活动要比历史上的同类活动精彩,但也可能会有表演甚至做作的成分。
广州七夕乞巧活动中的人物工艺品七夕公仔,这本是一个在广州带流传广泛且久远的风俗工艺品,也就是各种戏剧中的微型人物造像。这本来是当地妇女乞巧活动在祠堂中展示出的自己制作的各种手工作品,后来逐渐演变成一种专门的工艺和职业。
自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晚期,这项工艺曾因各种原因而停止生产,但最近几年又在广州复兴。不仅这种工艺品又在七夕节展出,而且还出现了专门的培养制作七夕公仔的培训班。
这个培训班的开办者叫李光华。据说他是近年来广州七夕公仔手艺复兴的关键人物。他出身于一个裁缝家庭,自幼便喜欢手艺活并学会了制作七夕公仔。在1964年他和当时广州有名的“女人章”师傅合作了一台七夕公仔,但在当时这件本没有多少政治色彩的事却被当做封建迷信看待。
从此,他便无法从事这项工作了。直到最近几年,传统民俗的兴盛才促使他又拿出自己的绝活儿,公开制作并出售七夕公仔并引起了较大的反响。一些海外游客还专门跑到广州请他做几个作为纪念品带走。虽然有了很好的销路,但由于这门手艺技术性很强,不是轻易就能掌握。为此,在当地政府的鼓励和支持下,李光华首先开办专门制作七夕公仔的工作室。据说,近来他还将一些有兴趣的青少年和下岗女工组织起来,开办了专门制作七夕公仔的培训班。既是为了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也是满足市场的需求。
其中李光华师傅对于制作七夕公仔也有他个人的宗旨,一是制作的七夕公仔都是正面的历史人物或戏剧人物,他坚持不做“曹操”、“秦桧”等他认为的反面人物;二是李光华师傅在制作七夕公仔的时候从来不用图纸设计,这反映了李光华师傅对于制作七夕公仔的丰富经验,已经到了心中有模型的高超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