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本是我国特有的传统节日和民俗,但在长期的传播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传播到周围的国家和民族。其中日本便是其中之一,除了七夕,日本许多民间习俗都具有中国的足迹,因此网友调侃“钓鱼岛是中国的,日本也是中国”,也确实有理可寻。
在日本,七夕有各种不同的习俗,比如,在平安时代对于七夕节的“七”有些迷信,在那一天要沐浴七次、进食七次,还要供奉七种食物:桃、梨、茄子、瓜、大豆、干鲍、干鲷,并在楸叶上扎下各七根的金银线针。此后日本人仍然对于“七”字有所迷信,但习俗有所改变。在13世纪的室町时代,“在七片楮叶上写下七首和歌,其余的节目称为七游:竞赛和歌、扔绣球、下棋、玩花骨牌、贝台、射箭、闻香。”
到了16世纪以后的江户时代,变成了供奉7个砚台,用7个盘子盛7片瓜,然后点燃7个灯笼。
到了20世纪五六十年代,日本的七夕转变成了一个一家团聚的节日。
这时人们对于“七”的信仰已经有所下降了。有趣的是,在中国某些地方也有七夕对于“七”的信仰。比如,在古代福州就有“陈列七盘瓜果、七只茶盅、七根绣针、七条绣花丝线等,让女儿在月光下引七线,穿七针,比试谁穿得准,穿得快,谁就获“巧”。
在当代日本的七夕生活中,一个方面是仍然继承了传统的风俗。比如仍然在七夕将写有诗歌、心愿的彩色纸带系缚在竹竿上,井将竹子插在房檐上祈福,据说这会使愿望得以实现。近些年,有些地方的人们还将这些彩纸挂到一些较高的器具上。在2005年七夕,在高岗市户出地区,就在20米高的巨型坑道掘进机悬挂了21个彩色装饰。在某些城市的沿街商铺也悬挂了许多迎风摇曳的彩色装饰,许多市民一边在街上散步一边欣赏这些饰品。这与中国传统的“网瓜”、“穿针”之类活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时,他们还要用玉米和茄子为牛郎织女上供。这也与许多中国在这一天的供奉活动接近。不过,中国往往用瓜果上供。
在日本的京都仍然完整保存着传统的“乞巧奠”,其保存者是日本拥有王朝文化渊源的冷泉家族。所谓“乞巧奠”就是在七夕当日于庭院中供奉牛郎织女,这一祭典的特色在于在供桌会摆上古筝和琵琶两种乐器,据说是为了借给星宿去演奏。冷泉家族还传有“瓜、茄子、桃、梨、空的洒杯、长的菜豆、炸蚕豆、蒸鲍鱼、鲷鱼”之类的和歌,为的是让人们记住供品种类和摆设位置。这一祭典自七月七日的正午开始,先是以“蹴鞠”展开序幕。当太阳渐渐落下去的叶候,就一一点燃灯台上的烛火,井搭以雅乐伴奏,然后再吟咏和歌,称之力“披讲”。在祭典活动的最后环节叫“流之座”,在参加活动的男女中间铺上一条白布象征银河,然后模拟牛郎与织女相会的情境。其中男士给对座的女士献诗,女士给对座的男士献诗,诗歌可以自由取题但必须以“七夕”开头。这种献诗活动持续到鸡鸣为止。
另一方面是增加了许多现代意义和现代气息。比如,日本政府将七夕放到阳历7月7日,这和农历七夕隔开差不多一个月。但也有的地方努力和农历七夕接近起来,比如,仙台市就在一个月后的8月7日庆祝七夕。而且,仙台的七夕在整个日本最为豪华隆重,参加的游客可以多达200万人以上。在庆祝的会场上要放置大量用手工编织的巨大七彩灯塔,据说一只灯塔重达80公斤。且要在8月5、6,7三日莲续举行欢庆活动,并用1.2万发的焰火点缀夏日的夜空。显然,仙台的庆祝活动不仅是民俗活动,而且有“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