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话故事中的织女,是天上神仙世界中的巧妇。传说她纤纤玉手,飞舞金梭,能织出彩霞般的锦绣。这天成的女工,当然是人间女子向往的。七夕穿针乞巧的节俗,据说源于我国古代女性,在古代七夕又被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每到七夕节晚上,女子们都会穿针引线,摆下瓜果贡品,祈求自己能像天上的仙女一样心灵手巧,做得一手好的针线活儿,这就是今天的“穿针乞巧”。
关于乞巧的起源,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关于乞巧的方式,则是历代有翻新,各地有不同。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西京杂记》说:“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具习之。”南朝粱宗懔《荆楚岁时记》说:“七月七日,是夕人家妇女结彩楼穿七孔针,或以金鍮石为针。”《舆地志》说:“齐武帝起层城观,七月七日,宫人多登之穿针。世谓之穿针楼。”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夕,宫中以锦结成楼殿,高百尺,上可以胜散十人,陈以瓜果酒炙,设坐具,以祀牛女二星,妃嫔各以九孔针五色线向月穿之,过者为得巧之侯。动清商之曲,宴乐达旦。士民之家皆效之。”元陶宗仪《元氏掖庭录》说:“九引台,七夕乞巧之所。至夕,宫女登台以五彩丝穿九尾针,先完者为得巧,迟完者谓之辅巧,各出资以赠得巧者焉。”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俗。明刘侗、于奕正的《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直隶志书》也说,良乡县(今北京西南)“七月七日,妇女乞巧,投针于水,借日影以验工拙,至夜仍乞巧于织女。”清于敏中《日下旧闻考》引《宛署杂记》说:“燕都女子七月七日以碗水暴日下,各自投小针浮之水面,徐视水底日影,或散如花,动如云,细如线,粗如锥,因以卜女之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