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睺罗,是七夕节特用的一种玩具,做成孩童状,或用泥,或用木,或用象牙,或用金银,亦加衣饰,在宋元之时开始流行。
据《东京梦华录》作者盂元老说,摩睺罗是梵语译音,本为佛名,为天龙八部之一,名摩睺罗伽,即大蟒神,人身蛇首。中国借之以为玩具名,宋元时南方人称作巧儿,清朝朝中称作巧神。宋陈元靓(岁时广记)说:“磨喝乐(即摩睺罗)南人目为巧儿。今行在(都城)中瓦子后市街众安桥,卖磨喝乐最为旺盛。惟苏州极巧,为天下第一。进入内庭者,以金银为之。谑词云:天上佳期,九衢灯月交辉。摩睺孩儿,斗巧争奇。戴短檐珠子帽,披小缕金衣。嗔眉笑眼,百般地敛手相宜。转腈底工夫不少,引得人爱后如痴。快输钱,须要扑,不问归迟。归来猛醒,争如我活底孩儿。”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京师是日多抟泥孩儿,端正细腻,京语谓之摩睺罗。小大甚不一,价亦不廉,或加饰以男女衣服,有及于华侈者。南入目为巧儿。”清人于敏中《日下旧闻考》称作“摩诃罗巧神”。
摩睺罗是七夕乞巧节必备之物,无论宫廷还是民间,都是如此。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七夕前,修内司例进摩睺罗十卓,每卓三十枚,大者至高三尺,或用象牙雕镂,或用龙涎佛手香制造,悉用镂金珠翠衣帽,金钱钗韫佩环,真珠头发,及手中所执戏具皆七宝为之,各护以五色镂金,纱厨制间。贵臣及京府等处至有铸金为贡者。”这是说宫廷摩睺罗的精美华贵。《山西志书·朔州》说,“七月七夕乞巧作泥美人高尺许,名暮和乐。无此则女儿不喜。”这是说民间对摩睺罗的重视。
七夕之时,摩睺罗多作为祭祀牛郎织女的用品。宋周密《乾淳岁时记》说:“七夕节,物多尚果食茜鸡及泥孩儿号摩睺罗。”至于用摩睺罗的目的是化生,明陈继儒《群碎录》说:“七夕俗以蜡作婴儿形浮水中以为戏,为妇人宜子之祥,谓之化生。”说到使用摩睺罗的目的就与佛摩睺罗伽有关了,佛教典籍《五百弟子本起经》说:“佛出家六岁,罗睺罗乃生,诸释皆疑非是佛种。佛成道后,还宫说法。其妻耶输陀罗,此云名声,欲自雪身,知其清白,乃以欢喜丸与罗睺罗,令奉汝父。佛知其意,乃变弟子皆作佛身。罗睺罗献奉而不错。佛既受已.化佛皆死,诸释方信真是佛生。”这说明于七夕乞巧节中又有佛家观念的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