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七日是传说中牛郎会织女的日子,化州人叫这天为“七巧节”。在化州当地,七月七日七夕节有一独特的七夕习俗——沐泪雨,泪雨是指牛郎与织女在鹊桥相会之时落下的眼泪。
据《析津志》记载:宫廷、宰辅、士庶之家,咸作大棚,张挂七夕牵牛织女图,盛列瓜、果、酒、饼、内脯,邀请女流作巧节会。称曰:女孩节。化州志上也有记载:“七七”这天,女流会聚,占卜贞咎,饮宴尽欢,次日还家。
化州“七夕”当天一早,当地农家女就相聚于檐下,开始用花碗碟装水放在太阳下曝晒。到了中午时候,一人一针(或用芒草代针),轮流放在碗碟的水面上,针浮水面不沉后,便观察针落波底的影子,如果针的影子或散或花,或云或动,若成物状,就认为“乞得巧”,如果针影平直,全无花样,就是“乞得拙”。
女人们都希望自己手巧,所以“这天“放针”求巧人人尽庆。到了夜里,女人们相聚于月亮之下,有的会诗,有的玩艺,彻夜不睡。才女们对着牛郎织女星摆开诗台,齐诵或轮诵:“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扎扎弄机杼……”后,又轮流讲述牛郎与织女的甜蜜爱情故事,一方面表示对牛郎与织女的同情,另一方面也祈望自己的爱情顺心;不识诗文的姑姑则和嫂嫂们围坐在一起,用五彩线穿九根针,一次可顺利穿完者就为巧。
有钱人家在这天还会特意搭起彩楼,让他们家的女儿虔诚地对月编织,因为织女星是天宫上有名的巧女,她们对月编织是借织女当日离开天庭与牛郎见面的机会,向织女乞求智巧。
月过中天后,姑嫂孩子们依旧会静坐在院于里,知道深夜也不会入睡,因为她们都盼望可以淋上“泪雨”。据说谁有幸先被淋上了牛郎与织女相会时的热泪,谁就会终生没有离别之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