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齐谢朓《七夕赋》
金祇司矩,火曜方流。素钟登御,夷律鸣秋。朱光既夕,凉云始浮。盈多露之蔼蔼,升明月之悠悠。步广阶而廷昧,属天媛之淹留。嗟斯灵之淑景,招好仇于服箱。迈嫦娥而擢质,凌瑶半而擅芳。厌白玉以为饰,霏丹霞而为裳。迥龙驾之客裔,乱凤筦之凄锵。腾烛光于西极,命二妃于潇湘。轼帝丰而捐玦,凌天津而上翔。怅汉渚之夕涨,忻河广之既粱。临瑶席而宴语,绵含睇而蛾扬。嗟兰夜之难永,泣会促而怨长。忌纤阿之方驾,吝长庚之未光。抚鸣琴而修恍浩安歌而自伤。歌曰:“清炫怆兮桂觞酬,云幄静兮香风浮。龙镖碟兮玉鸾整,卷星河兮不可留。分双秧之一断,何四气之可周。”斯乃响像恍惚,仿佛幽暖。耳之无闻,目之无缋。故钟鼓闻而延予隐,白日沉而季后对。岂形气之所求,亦理将其如昧。君王壮思风飞,冲情云上。顾楚诗而纵辔,瞻兰书而竞爽。实研精之多暇,聊余日之骀荡。赋幽灵以去惑,排视听而元往。哂阳云于荆梦,赋洛篇于陈想。乃澄心而闲邪,庶绸缪于兹赏。
作者简介:谢朓(464 — 499),南朝齐文人,字玄晖,阳夏(今河南太康)人,以文词清丽称著。
赏析:这篇赋文可分为三段,第一段从起句到“属天嫒之淹留”,由七夕凉秋节候景物,引出七夕举目银汉之望;第二段从“嗟斯灵之淑景”到“白日沉而季后对”,主要描摹望中所见的织女形象,是全文的中心段落,段中摛文错彩、铺饰夸张,描述了织女的服饰、体态,出行的车驾、仪仗,相会的缠绵情意,分别的依依离情,以及织女忧怨的歌声,想象丰富,构思浪漫;第三段从“岂形气之所求”到结句,状写君王七夕的情思,运用“楚诗”、“兰书”、“荆梦”、“陈想”等典故,借屈原的上下求索,王羲之的兰亭胜会,楚襄王的神女之梦,陈思王曹植洛神之游,赋写出君王复杂而情感变化与最终达到澄心无邪的境界。赋中关于织女的描写,对于我们了解织女的神化形象非常有帮助。
北朝周庾信《七夕赋》
兔月先上,羊灯次安。睹牛星之难景,视织女之阑干。于是秦娥丽妄,赵艳佳人。窈窕名燕,逶迤姓秦。嫌朝床之半故,怜晚饰之全新。此时并舍房栊,共往庭中。缕条紧而贯矩.针鼻细而穿空。
作者简介:庚信( 513 - 581),字子山,甫阳新野人。官至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有《庾子山集》。
赏析:这篇赋写七夕之夜,牛女二星升起之时,秦娥赵姬盛装出庭,穿针乞巧,描写的当是宫中嫔妃的七夕节俗。兔月,指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羊灯,为羊形灯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