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即农历正月十五夜,又称上元节,是我国又一古老的、独具特色的传统节日。为庆祝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也常举行观灯、饮酒吃元宵等活动,一直到现在。
元宵节起源于汉代,本是一个宗教祭祀性的节日,最初没有饮酒的内容。据《史记·封禅书》载,汉武帝时,毫人谬忌奏请祭祀太一神。太一神又称泰一、泰乙或太乙,是天神中最尊贵者。汉武帝对太一神祭祀最虔诚,正月十五夜祭祀太一神又最隆重。从黄昏开始,通育达旦,用盛大的灯火。加上夜晚常有流星划过长空.从而行成了正月十五夜张灯结采的习俗。佛教传入中国后,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于正月十五夜在皇宫和寺院燃灯表佛。祭拜太一神和燃灯表佛相结合流传到民间,逐渐形成了土族庶民一律挂灯,城乡灯火辉煌的元宵节灯会。
到了魏晋时,元宵节增添了以饮酒等祭门户、祭蚕神的内容。祭祀时要先制作豆粥,加上油脂以祭祀,然后在门户左右插上水杨枝,再按杨枝随风飘动所指的方向,用酒食以及插上筷子的豆粥等来祭祀。
初唐,出现元宵相聚宴饮的习俗。唐中宗微服出行,踏月赏灯;唐睿宗制作灯轮;唐玄宗更胜一筹,发展了灯树与登楼,火树银花,宝马香车,再加上美酒佳肴,歌舞丝竹,是何等的欢乐与热闹。诗云:“三五月华新,遨游逐上春。相邀洛城区,追宴小平津。楼上看珠妓,车中见玉人。芳宵殊未极,随意守灯轮。”
宋代元宵在隋唐的基础上又发展了一步。不仅挂灯的时间从3天延长到了5天,而且各种名目繁多的豪华灯笼更大大超过了唐代,又新增了烟火、灯谜等,确实盛况空前。元宵节期间,皇帝与民同乐,共观灯火,与近臣宴饮,也形成了一定的礼俗。宋徽宗赵佶,每年元宵夜亲自上宣德楼观灯并赐酒,楼下仰观圣颜的仕女都能得到御酒一杯。当时有这样一个饶有兴趣的故事:一对夫妻在元宵节观灯时在人流中失散了。妻子巧遇赵佶赐酒,便喝了所赐的御酒,并乘机愉了一个金酒杯。她的举动被卫士发现,被押到皇帝前盘问。这个机灵的妇女吟了一首《鹧鸪天》词,为自己辩解,宋徽宗听后不但没有问罪惩罚她,反而把那个金酒杯赐给了她。她的《鹧鸪天》词说;“月满蓬壶灿烂灯,与郎携手至端门。贪看鹤阵笙歌舞,不觉鸳鸯失却群。天渐晓,感皇恩,传宣赐饮酒杯巡。归家恐被翁姑责,窃取台杯作证明。”
元宵节自汉代形成以来,不断发展变化,最初没有饮酒的习俗,后来饮酒的习俗逐步与观灯等习俗融合起来,使整个元宵节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一直到今天,元宵节观灯、饮酒、吃元宵等风俗,仍在我国广大地区盛行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