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走百病是元宵节的一种旧俗,盛行于北方。明代沈榜《宛署杂记·民风》记载元宵游灯市“走桥摸钉,祛百病(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新免扼咎,前令人持一番辟人,名目‘走百病’。凡有桥之所,三五相率一过,取度厄之童。或云终岁令无百病,暗中举手摸城门钉一,摸中者,以为吉兆。是夜弛夜禁,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俱不闭,任民往来,厂卫校尉巡守达旦)。”又,清人高士奇《城北集》中有《灯市竹枝词》五首,其三日:“雅臀盘云插翠翘,葱绫细斗月华娇。夜深结伴前门过,消病春风去走桥。”原注云。“正月十六日夜,京师妇女行街市,名曰:‘走桥’消百病也。多着葱白米色绫衫,为夜光衣。”
旧时汉族妇女避灾求福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或十六举行。苏南地区正月十五“走百病”,必历经三座桥梁才算结束,俗称之为“走三桥”。在山东威海,当地妇女还要参拜神庙,求神灵保佑免除灾病。而在东北吉林农村,妇女则纷纷结群成伙出外步平沙或和衣就地打滚,俗称“脱晦气”。
江苏南京、四川成都一带,过节时妇女们爬上城墙,游嬉于上,俗称“爬城头”。清代人的《锦城竹枝词》云“为游百病走百遭,约束簪裙总取牢。偏有凤鞋端瘦极,不扶也上女墙高”。清人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载:“元夕妇女群游,祈免灾咎。前一人持香避人,曰走百病。”讲的是旧时北京妇女在正月十六日晚,穿上葱白米色月光衣,结伙游玩在街市上,遇到桥便争先抢过,俗称“度厄”。女孩子们则去正阳门洞摸门钉,摸中的便认为取得了吉利。
云南地区正月十六日下午全家出外,小孩子们都会抱块大石头扔到深潭里;抱病的成年人则把旧的衣物扔到十字路口。当地人认为这样可以消除灾祸,来年无病无痛。周用《走百病》一诗云:“都城灯市由来盛,大家小家同节令,诸姨新妇及小姑,相约梳妆走百病。俗言此夜鬼六空,百病尽归尘土中。不然今年且多病,臂枯眼暗兼头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