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发
正月十五闹元宵从古代一直流传至今,经过时间的洗礼,如今似乎已经没有了古代元宵节的那份隆重,在许多地方闹元宵的习俗甚至慢慢开始消失,只有小部分地区在每年元宵节都会举办一系列隆重的闹元宵活动。
“闹元宵”是古代农业文明的伴生物,那时在过了元宵之后,年也就算是过完了,接下就要转入和恢复正常的农耕生产活动,闹元宵既是过年的热闹场面的一个总结,也是进入紧张春耕生产前最后一次的完全放松。正因如此,古代的元宵要比今天热闹得多。
隋代北京在宫门外准备的红场长达八里,歌舞者多达三万。宋代元宵节的京城大街上就是“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声嘈杂十余里”。百戏艺人和老百姓可以在大街上进行化装游行。旧时,元宵的“闹”,是多种群众性的游乐活动的合奏。除了我们所熟知的张灯、观灯、精灯谜等元宵节活动,闹元宵的内容还有舞狮子、舞龙灯、划采莲船、跑早船、踩高跷、扮故事、打腰鼓、扭秧歌、百戏社火、放花炮烟火等。
在农村中,也有若干走村串巷的锣鼓队伍,有的地方叫做闹年鼓,有的地方叫做走马锣鼓或太平鼓。在城镇,这一晚上人们可以玩上一个通宵,且欢闹之声不绝于耳,真可以称为我们祖先的一个难得的狂欢之夜。正因为如此,在古代的男女之防十分严格的礼教中,青年人在这晚上也都可以外出热闹的,而且是最神采飞扬的一群,出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风流佳话。我国古代文艺作品中的男女间的自由恋爱的故事,大多都是在这个元宵佳节中开始的。
“闹元宵”所“闹”之内容和形式,有着相当丰富的文化内涵,有着充分利用文化价值。在当今日益个性化的社会生活中,如果我们利用元宵这一文化资源,有意识地为城乡人民拓展社交娱乐的空间,鼓励广大民众主动离开电枧、走出家门,投身有益身心健康的游乐活动中去,让传统的“闹元宵”变成城市社区和农村的“狂欢节”,这对于活跃民族精神、稳固社会秩序大概会有特别有益的社会意义。
文化的传承少不了我们年轻一代的参与和传承,当然这也需要有关部门通过举办各种元宵活动,激发群众对传统节日文化的热情。今年的元宵佳节恰逢星期天,何不抛开繁忙的工作,与三五知己相约参加当地部门举办的元宵庆祝活动,一起感受中华文化的璀璨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