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过
每年正月十五元宵夜,各种造工精美的花灯总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一片美不胜收的感觉。
旧时赏花灯、施放花炮烟火等都是元宵节的主要节俗活动。正因为如此,所以元宵节也叫做“灯节”。
元宵张挂花灯供游人欣赏习俗起源很早,它来源于上古以火驱疫的巫术活动,后世民间正月十五日以火把照田、持火把上山等就部分地保存了这一习俗的古旧形态。佛教传入后,与佛教正月十五“燃灯表佛”之仪融合。南北朝尤其是自隋代始历代都张灯、观灯,都留下了不少的记载和诗词。
过去元宵花灯的数量众多,如北京市至今还有“灯市口”的街门,就是来源于明代在东华门外的灯市。温州各地每户至少要有一盏花灯参加。灯的品种也逐渐多样化,质量也不断提高,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组合式的灯彩,出现了由能工巧匠制作的能动、能变、能流水、能喷火的灯山、灯塔、灯牌坊等。
古老的灯节发展到现在,全国各地都有各具特色的灯展,油灯早已被电灯所取代,再加上各种高科技的使用,我国的灯彩技艺完全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这其中,四川自贡的灯会更是成为我国灯彩技艺的代表和骄傲,有“天下第一灯”之称,多次走出国门进行展出,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扬做出了不少的贡献。
除了我们平时熟知的花灯,北方的一些地区还会举办“冰灯游园会”。他们的冰灯是从古老的“冰坨子”逐渐发展而成的,如今充分利用冰雪艺术晶莹透明的特点,配以各色灯光,制作千姿百态的冰灯艺术品,成为北国风光中的独特景观。如今艺人出售的手扎花灯,骨架已由塑料替代竹蔑,还用电脑配方浸染花瓣,灯型花样一致,而且色泽淡雅,层次感强,更得人们喜爱。当代,“寿文化”已在灯会中受到重视,游园灯会上一手拄着龙头拐杖,一手托着大红蟠桃的“老寿星”塑像格外引人喜爱和注目。现今的元宵节南北各地人们大多仍挂灯笼。值得一提的是,旧时元宵节期间的花灯会,各地都盛行“走马灯”这种主要表现人物、花鸟、走兽、鱼虫或亭台楼阁的灯彩。
过去,“走马灯”是在灯内底轴点燃蜡烛,蜡烛点亮后,周围的空气变热了,热空气就膨胀上升,从而形成了风,风经过灯顶部的纸风车,吹得风车转动,同风车连接的,画有各种图形的外壳,也同时转动起来,映现出接连不断、互相追逐的情景。这种能动的“走马灯”,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一项重要创造。而在现代,“走马灯”的灯内底轴通常是装电灯泡,同时还出现了各种电动“走马灯”,从而使这一古老形式的灯彩染上了现代科技色彩,演出的效果更佳,表演的节目也更为丰富多彩,生动有趣。
在中国人的习俗中,过年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而在走亲访友的忙碌中,元宵节转眼就到了跟前。欢乐的鼓点敲起来了,大红的灯笼挂起来了,人们从各自的屋里走出来,涌上观灯的街头。元宵节赏花灯的习俗发展至今,人们似乎已经有所淡忘,但在一些注重娱乐文化的地区,元宵赏花灯的活动还是非常热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