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帖不留名,留名非好汉
舞龙,又名“耍龙灯“、“龙灯舞”,是我国传统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在我国的喜庆节日如春节、元宵节,各地都有舞龙的习俗,以求国泰民安,形成了我国璀璨的舞龙文化。
龙是中国古代文化中地位显赫的祥瑞神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古代先民们对龙充满了敬畏之情,并逐渐刨造出了“龙”的形象,作为华夏族的图腾,现今人们仍称自己为“龙的传人”。先人们崇拜“龙”的本领,认为龙神通广大,能呼风唤雨,消灾除病。在以农业为本的古代社会,要想获得农业丰收就必须风调雨顺,因此,每逢喜庆节日,特别是元宵佳节,各地都有舞龙灯的习俗。
古人很久以前就把龙、凤、麒麟、龟称为“四灵”,而对龙崇拜和信仰的历史则更为悠久。舞龙最初是出现在先民们祭祀祖先、祈求甘霖的仪式上,是承继殷周“祭天”的遗风。汉代便有了关于舞龙的记载,并开始由原始祭祀仪式演变为民间的娱乐活动。到了唐宋时代,舞龙已是逢年过节时常见的娱乐形式。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中记载“草傅成龙,用青木遮草上,密置灯烛万盏,望之蜿蜒如双龙之状。”这就是一种舞龙。
一般来说,所舞的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巨幅红布,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29节。舞龙时每隔五六尺有一人撑竿,龙前由一人持竿领前,竿顶竖一个巨球,作为引导。舞龙时,巨球前后左右四周摇摆,龙首作抢球状,引起龙身游走飞动。一条蜿蜒曲折的彩龙,在舞龙者手中快速翻动,在锣鼓声中昂首摆尾,蜿蜒游走,场面非常壮观。还有一种“火龙”,用竹蔑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龙灯的耍法有许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非常好看。
舞龙活动自出现以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古时每逢干旱人们便舞龙祈雨,并有春舞青龙、夏舞赤龙、秋舞白龙、冬舞墨龙的说法,形成了灿烂的舞龙文化,并随着华人的迁移而传播到世界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