兔儿爷源于对月神的崇拜和与月亮有关的神话、传说。古人传说月中有兔,玉兔居月的神话流传广泛,深入人心,以至于兔子成为月亮的象征。北周人庾信在《齐王进白兔表》中称兔子为“月德”,唐代权德舆称兔子为“月精”。与此同时,还有用兔子来替代月亮的,如唐代诗人卢照邻在《江中望月诗》中就有“沈钩摇兔影,浮挂动丹芬”的句子,“兔影”即指月亮。另外,有以“兔耗”、“兔魄”等词称滑月亮的诗文。兔与月互代互喻的现象表明了月中有玉兔的神话已到了家喻户晓的程度。
我国人民自古就喜爱兔子,人们不仅将兔子神化送进月官,让它常年陪伴嫦娥在空中遥望着人间,而且把玉兔看作是天下百姓安居乐业的标志。人们把兔子神化为“玉兔”、“金兔”,并把它想象为月下老人,专管天下的金玉良缘,幸福美满,吉祥如意。据说中秋节这一天,是“兔儿爷”的生日,中秋节工艺品兔儿爷正是为了纪念“兔儿爷”的生日而来。中秋佳节拜兔儿爷,有共庆团圆、天下太平、长生不老的寓意。
最早的兔儿爷大约诞生于明代,是老北京独有的民间玩意。中秋节前,北京城坊街巷都会设专售兔儿爷的货摊。花色品种极为丰富,大的高约l米,小的不足3厘米,兔首人身,衣冠具备,多执药杵,或披甲,或穿红袍。有骑虎的、骑马的、骑麒麟的、带莲花座的、带云气花卉座的,还有背插靠旗的、头顶盖的,款式多种多样。兔儿爷的造型多为模印,上底粉,施彩绘,注重衣着的华丽和面目五官的神情。常见的兔儿爷神态为双眼直视,三瓣唇紧闭,脸蛋上施淡淡的胭脂,俊秀中含威武,端庄中有稚气,形象生动。
过去在民间,每逢中秋节都要祭月,供奉太阴星君牌位,垦君下面定会有一只捣药的玉兔。人们设案礼拜,案前供毛豆枝、鸡冠花,还有西瓜、桃、月饼、萝卜、藕等等。月神属阴,按旧俗男子不宜拜月,民间有“男不祭月、女不祭灶”之说。所以祭月者均为妇女。而孩子们多由女性照顾,因此祭月仪式对儿童影响非常深刻,儿童也学着拜月,后来儿童拜月逐渐形成风气。兔儿爷就是专供儿童祭月的“月神”象征物,备受儿童尊重。他们像大人祭月一样供养礼拜兔儿爷。
兔儿爷做得最好的,要数北京一个叫做垂杨柳的地方。每到中秋,当地就出现多姿多彩、各式各样的泥彩塑兔儿爷。当时,男孩摆兔儿爷,女孩供兔奶奶。兔儿爷的造型多似将帅,头顶两只长耳朵,后插一顶盖伞,身穿金色铠甲或大红战袍,背插各色令旗,于持金瓜,既威武又英俊。兔奶奶造型雍容端庄,穿花袍,描眉,打髻,擦胭脂,涂红唇,典雅美丽,生动有趣。因为家家拜兔儿爷,所以节日前,各种形态的玉兔充斥北京市场,场面非常热闹。
兔儿爷除了充当孩子们祀月活动中的神佛外,随着历史的发展,兔儿爷的功能已慢慢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于是,后来出现了可以活动、发出声音的兔儿爷。这类的兔儿爷已完全丧失了神佛的身份成为纯粹的民间玩具。
兔儿爷的制作和一般泥彩塑相同,是一种节令性很强的民俗手工艺品。在祀月活动中,它是孩子们礼拜的神佛;在平时玩耍中,它又是孩子喜爱的玩具。除北京外,天津、济南也曾流行过兔儿爷。兔儿爷一直延续流传至本世纪50年代初。后来在政府的倡导下才从新开始生产,再次受到北京老百姓的欢迎。但其功能性质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均以室内摆设小件和旅游纪念品的形式流传在民间,发挥着美化人民生活、装点节日气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