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记忆中,我国每个传统节日都有一些唯美的故事典故。2012年重阳节的脚步越来越近,今天小编就跟大家一起分享几个关于重阳节的故事。
孟嘉是东晋时代的著名文人。东晋初年,中书令庚亮出江州 (今江西九江),听说当地才子孟嘉之名气,召他为从事,佐理军务。有一次庚亮的朋友太傅褚衷过访江州,庚亮设盛宴招待,遍请江州大小官员及名人贤士作陪。褚哀也久闻孟嘉才名,只是未曾谋面。便问道: “久仰江州才子孟嘉,不知今日是否出席?”那时候,因按官爵排座次,孟嘉的座位离主位和客位都比较远,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庚亮有心试试老朋友的眼力,便笑道:“他今天在座,你看看能否认出他?”褚哀扫视全场,拈须略一沉吟,指着远处的孟嘉道:“若非在下老眼昏花,这位气度不凡、与众不同的后生,大概是孟才子吧!”庚亮见老朋友能在诸公中一眼认出孟嘉,十分高兴,从此更加器重孟嘉了。
庚亮死后,征西大将军桓温继任江州刺史,他见孟嘉待人谦逊而正直,很是看重他,便任命他为参军。那年的九月初九重阳节,桓温带着属下的文武官员游览龙山,登高赏菊,并在山上设宴欢饮,桓温的四个弟弟和两位外甥都列席。当时大小官员都身着戎装。山上金风送爽,花香沁人心脾。突然一阵无头风扑面吹来,竟把孟嘉的帽子吹落在地,但他一点也没有察觉,仍举杯痛饮。桓温见了,暗暗称奇,以目示意,叫大家不要声张,看孟嘉有什么举动。但见孟嘉依然谈笑风生,浑然不觉。又过了很久,孟嘉起身离座去上厕所。桓温趁机让人把孟嘉的帽子捡起来,放在他的席位上。又命人取来纸笔,让咨议参军太原人孙盛写了一张字条,嘲弄孟嘉落帽却不自知,有失体面。写好后让桓温过目,桓温觉得很有趣,想乘酒兴调侃奚落他一番,便把纸条压在帽子下。孟嘉回到座位时,才发觉自己落帽失礼。但却不动声色地顺手拿起帽子戴正。又拿起字条看了一遍,即请左右取来纸笔,不假思索,奋笔疾书,一气呵成一篇诙谐而文采四溢的答词,为自己的落帽失礼辩护。桓温和满座宾朋争相传阅,无不击节叹服。 “孟嘉落帽”的故事,反映了魏晋文人不拘小节、风神潇洒的气度,而桓温与僚佐会宴时的轻松气氛,甚至与属下打趣取笑,则显示与会者心态放松,已全然没有了凝重和惊恐的节日气氛。“孟嘉落帽”也成为文人雅士所乐于称颂的雅事,李白《九日诗》:“落帽醉山月,空歌怀友生。”杜甫《九日田蓝崔氏庄诗》:“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傍人为正冠。”辛弃疾《玉楼春》词:“思量落帽人风度,休说当年功绩柱。”康与之《重九词》:“落帽孟嘉寻著笠,渡巾陶令买蓑衣。”辛弃疾《念奴娇•重九席上》词:“谁与老兵共一笑,落帽参军华发。”
说到重阳节的故事不能不提的是大诗人陶渊明。陶渊明最爱菊花,简直是个“菊迷”。菊花是经得起秋后风霜摧折的花卉,象征着高洁的品格。陶渊明生活在晋宋易代的乱世,不满当时的政治倾轧和官吏的腐败,也有高洁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辞去官职,回到家乡柴桑 (今江西)隐居,在宅旁东篱边种了许多菊花,朝夕观赏。他的名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历来为人传颂。陶渊明又喜欢喝酒,可是因为家贫,时常缺酒。那年重阳,陶渊明在篱边赏菊,却没有酒喝,不能一醉,多煞风景!他只得采了一把菊花在手里,嗅嗅嚼嚼,聊以为遣。古人认为菊花有延年益寿的功效,所以不但用来酿酒,也用来食用。屈原的《离骚》所谓 “餐秋菊之落英”即是一例。然而菊花毕竟不能代酒,陶渊明正在百无聊赖的时候,忽然远处来了一个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来的差人,特地送酒来给陶渊明的。陶渊明真是喜出望外,立即打开酒瓮,对着菊花开怀畅饮,尽醉方罢。这以后,“白衣送酒”成为文人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关汉卿在《沉醉东风•重九》中这样写道:“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客瘦。冷清清暮秋时候,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分享了两个古代的重阳节故事,下面我们回到现在,一起聊聊诗人余光中的重阳故事。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人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人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在高雄接受杨澜采访的时候,望着海那边曾经居住过的大陆和香港,说他生于1928年的重阳节,自诩为“茱英”的孩子。杨澜很羡慕他“生在那个有诗有酒的日子”余光中为什么自诩为“茱英”的孩子,台湾出版过一本余光中的传记,书名叫《茱英的孩子——余光中传》。余光中在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九九重九,究竟多久?》中这样说:“当日母亲怀孕是在重九前一日登高,次日凌晨生下了我。她所登的是南京楼霞山。今日恐怕有许多人不知道,重九日为何要登高了。这风俗已经行之近两千年。梁朝吴均在 《续齐谐记》中说:“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火。宜急去,令家人各作彩囊,盛茱英以击臂,登高食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登高饮酒,妇人戴茱英囊,云始于此。每年到了重九,都不由我不想起这美丽而哀婉的传说,更不敢忘记,母难日正是我的民族灵魂深处蠢蠢不安的逃难日。书以“茱英的孩子”为名,正是此意。”
相对而言,现代人由于社会、经济、交通和信息的逐渐发达,更因思想观念的更新,重阳思亲的方式与内涵跟古人大相径庭,大我取代小我,意义与气度上有了质的飞跃。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大画家齐白石正在北京,重阳那天友人约他共登西山。眼看东北沦陷,白石哪有闲情逸致?便就近登上宣武门,看到周围炊烟四起,心中不免波涛翻滚,脱口咏出“莫道天塌无人撑,犹峙西山在眼前”的诗句,表达对祖国未来的坚定信念。流落台湾的国民党元老于右任,每年重阳都要登阳明山遥望大陆;他的怀乡诗与余光中的 《乡愁》在海内外广为传诵,成为期盼祖国统一的经典之作。诗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兮,永不能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