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月1日是我国传统的元旦,元旦是新年的第一天,说到元旦的历史,民间流传着许多与元旦有关的传说,其中元旦与我国传统的对联也有一定的渊源。
“两姐妹,一般长,同打扮,各梳妆,满面放红光,年年报吉祥。”这是古代流传的一则迷语,迷底是“对联”,它既写出了对称特点,又写出了祝颂内容。
据有关记载对联起源于五代。据《宋史.世家.西蜀盂氏》载,后蜀主盂昶于广正二十(964)除夕,命朝臣们写对句,他自己也亲笔写了一副对联,据载这就是我国最早的对联。对联内容是: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
说到对联与元旦的关系,就得从南文史学家自子云的《介雅》说起:“四气新元旦,万寿初今朝。”元者,始也;晨者,晨也。“元”与“旦”联姻组词,作“一天的开始”之意,在这里“元旦”被引申为一年的第一天。我国古代并没有阳历的说法,元旦其实是指农历的正月初一。这在吴自牧的《梦梁录》里有清楚的记载:“正月朔日,谓之元旦,俗呼为新年。”朔,是一种自然现象,即月亮运行到地球与太阳之间,三球体在一条线上,在地面上看不到月光。这种现象循环交替在每月的初一,称为朔日。以上可以看出“元旦”入对联,元旦写对联,这里的“元旦”指的是农历正月初一。
公元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先生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为了“行夏正,从西历”,宣布改用阳历1月1日为元旦,南京各界元旦庆祝大会上悬挂一副长联:滚滚长江,滚不尽我族四千六百余年无量辛劳光量血,放眼觇钟山王气,楚水霸图,半壁奠东南,打野玄黄,已遂秋风齐变色;茫茫震旦,要争个全球八十三万方里自由民意自由魂,举手庆汉日再中,胡尘扫尽,雄狮指西北,卿云纠慢,重安禹甸仗群才。
民国的成立,是由武昌起义奠定的,因此上联写上这一笔。“卿云”就是祥和之云;“纠缦”是形容“卿云”灿烂。民国初立,曾以《卿云歌》谱曲作为国歌。“震旦”、“禹甸”均系中国别称。
当时对于推行新历元旦的说法,有赞同的也有反对的,还有主张阳历与阴历新年一样过的意见。有一副名对联就是主张“阴阳井举”的,联云:阳历上面注阳历,阳历下脚住阴历,是阴阳不可偏废;旧年前头过新年,新年罢手过旧年,知新旧仍要并存。
直到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公元年历法”,将农历正月初一称为元旦。至此,“元旦”的含义才最终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