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吴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冬至的时间一般在农历的十一月中旬,即阳历12月22日至23日。今年的冬至是12月21日。
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因为它的日子并没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在冬至这一天,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上,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变长,而夜晚渐渐缩短。古人认为此刻阴气达到极点,阳气即将回升。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所谓“冬至一阳生”、“气始于冬至”,就是这个意思。
冬至又称“冬节”、“交冬”“贺冬”、“亚岁”、“阳节”和“消寒节”等等,在我国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下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以郊祀祭天的记载。《周礼》中规定,在冬至日,要举行“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故而周代的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 一直到汉武帝太初改历,采用夏历后,才把元旦(春节)和冬至分开。
汉代以后,冬至节已成为民间的一个重要节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廷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古人对冬至节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