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节日大全 > 其他节日 > 冬至食俗

冬至食俗

来源:礼尚网来作者:礼尚网来发表时间:2012-12-21 浏览次数:1760

在冬至的应节食品方面,我国各地有许多有趣的传统。北方地区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还有煮食汤圆的习俗。特别是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冬至食俗在冬至的应节食品方面,我国各地有许多有趣的传统。北方地区冬至有吃饺子的习俗,南方的传统食品有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还有煮食汤圆的习俗。特别是北方地区,每年农历冬至这天,不论贫富,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

有谚语说到:“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吃饺子是怕冻掉耳朵,“饺儿”谐音“娇耳”。冬至吃水饺的习俗,源于纪念东汉时“医圣”张仲景冬至向村民们施药而留下的。传说张仲景辞去长沙太守之职回到家乡南阳,他看到那些为生活所迫的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许多人冻坏了耳朵,就在冬至那天于南阳城东关外搭起医棚,并盘上大锅,亲手熬制一种专沿冻伤的“祛寒娇耳汤”分给当地的乡亲。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暖和,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人们为纪念张仲景,模仿他汤中的“娇耳”(一种用面皮将切碎的羊肉、药材等包成耳朵模样的小包)制作成现在的饺子。至今南阳仍流传着“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食俗

山东临沂、邹城等地有“蒸冬”的习俗。临沂用五谷杂粮面燕窝头,邹城蒸饽饽,传说蒸冬是为了祈祷来年扬场时有风。民谣说“蒸冬蒸冬,扬场有风。”古代蒸冬是为了庆贺阳至,冬至以后阳生。山东崂山旧俗,冬至节分两天过,第一天叫“鬼冬”,摆供祭祖,吃水饺;第二天叫“人冬”,吃包子。 

在江南地区,冬至日全家团聚,人们用糯米粉做成米丸,叫做团哩子或冬至团,以象征团圆。搓圆、煮圆、食圆,意在团圆美满,蒸饽饽和蒸窝头也是团圆的演变。

冬至食俗时至今日我国台湾地区还保留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根本,祝福和家团圆。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都吃馄饨。

我要评论
用户名: 匿名用户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相关文章

关键词: 冬至食俗

最新发表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