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立春节在黄河流域正值东风解冻、气候转暖、蛰虫始振、草木复苏、大地回春之际,是一年农事活动开始的标志。在古代,这一天要举行迎春、鞭打春牛的活动动,以表示劝农春耕,祈求风调雨顺、农作物丰收。
立春日举行迎春仪式的风俗由来已久。最早的记载见于《札记.月令》:“立春之日,天子亲帅三公、九卿、诸侯、大夫,以迎春于东郊。”这是一种迎接春气祀东方木帝句芒的仪式,其目的在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收,也起到了一年农事活动开始的典仪作用。《后汉书.祭祀志》说:“立春之日,迎春于东郊,祭青帝句芒,车旗服饰皆青,歌《青阳》,八佾舞《云翘》之舞。”这种迎春习俗,祭祀的对象是春神句芒,突出的特征是以青色为装饰,迎春人员或穿青衣,或戴青色头巾,幡旗也为青色。青色是象征春天的颜色,含祈愿万物生长之义。迎春尚青色的习俗,至晚近仍有演变形式遗存,如以青菜祀春神。
立春日的迎春活动中有鞭春牛的仪式始于唐代。“不得职田欲死,几依何事打春牛。”鞭牛习俗是由先秦至汉代的出土牛习俗演变而来。《礼记.月令》“冬季之月”条说:“命有司,大傩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气。”《吕氏春秋.季冬纪》:“命有司,大傩旁礤,出土牛,以送寒气。”土牛,即用土塑成的牛。先秦,土牛是用来展示游行的,时间是在冬季将尽的时候,目的是送寒气,亦即送走冬季,迎来春季。至汉代.出土牛仪式移至立春日,成为迎春以劝农耕的活动。《续汉书.礼仪志》说:“立春之日,夜漏未尽五刻,京师百官皆衣青衣,郡国县道官下至斗食令史皆殷青帻,立青幡,施土牛耕人于门外,以示兆民。”出土牛的习俗至唐代而又一变成为鞭土牛习俗。土牛,也随之被称为春牛。从此以后,鞭春牛成为立春日迎春活动的主要仪式之一。
在鞭春牛习俗仍延续的时候,又出现了一种在立春前后张贴“春牛图”木版年画的习俗,在不少地方代替了鞭土春牛的习俗,或与后者同时并存。《春牛图》一般画有一头牛和一芒童。芒童头有双鬓,短衣短裤,手执柳枝鞭,或站在牛旁,或跟随在牛后面,也有骑在牛背上。有的“春牛图”在图下层还印有十二个月和二十四节气表,写明每月的大小建。
“春牛图”一般由商人印制并卖给乡下人。四川西部一带农村有送春牛图的习俗,称之为“说春”。每年用于立春节张贴的春牛图,在阴历正月初一就会送出。送图人会扮作放牛人,身背放牛鞭,类似打春牛习俗中的“春倌”模样,到各家各户,说吉利话,送春牛图,户主则会给予一定的酬金。这个习俗留下了鞭春牛习俗变为张贴春牛图习俗的演变痕迹,“春倌”身背的牛鞭还保留着鞭春牛的意味。春牛图还 被刊进“皇历”的第一页,成为农事活动的象征。
立春鞭春牛习俗,在其久远的传承过程中,除了始终具有告示春耕、劝农劳作的实际功用外,还包容了信仰方面的因素,这就是与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相联系的对司雨水神灵的崇拜。 在传统信仰文化中,牛是司雨水的水神,是人们旱时求雨、涝时祈求晴天、平时祈求风调雨顺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