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为农历的正月节,有时也在腊月。按传统的算法:大寒后15天为立春。每年公历2月4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是为立春日。此时东风劲吹,河水结冰解冻,沉睡了一冬的蛰虫开始活动起来。草木复苏,气温上升,标志着春季开始。
糊春牛,在民国以前,每年立春前有糊春牛的风俗。按传统的做法,由县政府(县衙)聘请纸扎能手巧匠,在立春前到县城聚会,精心制作模拟春牛。一般用竹篾绑成牛的骨架,再糊上各种颜色纸,不同颜色的牛的形象就制造成功了。据民间传说,糊上红色纸的牛叫做红牛,糊上黑色纸的牛叫做黑牛。红牛标志着兴旺、发达风调雨顺、五谷丰收。因此执事者多安排用红纸糊春牛,以得民心。届时举行仪式,设立香案,顶礼朝拜。此种风俗,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逐渐地减少了。
搭春栅,这也是在民国前常见的传统风俗。春栅的地点,选择在郊外适当的地方,便于集中活动,统一管理,春栅的四周,张灯结彩,气势雄伟。内设大案、长桌、虎皮交椅等。案头放置各种令箭、文房四宝及各种办公用具。这是立春后,民何设立的“春季生产指挥部”,有关春耕生产的重大活动,都在这里发号司令。
游春,迎春活动在立春当日举行,具体时间以历书表为准,有时在当日清晨,有时则在子夜时分。迎春活动是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有华丽的仪仗队,抬上春官游行。一路敲锣打鼓,鸣放鞭炮,由四面八方拥向春栅前集中,然后到县政府报喜迎春。报喜后走遍村落,名为“游春”。这在民国以前是常见的风俗,后逐渐淡漠了。
打“春牛”,每年立春时,以县为单位流传着打“春牛”的习俗,这种传统的风俗,由来已久。“春牛”是以桑木为骨架,冬至节后辰日取土塑成,也有用颜色纸糊成的,大小类似真牛形象,上面四时八节,三百六十日,十二时辰图纹。立春前一日,官民先于约定的农坛上祭祀。而后由县长亲手扶犁执鞭打“春牛”,以示春耕开始。接着由群众代表做扶犁耕地状,边耕边打牛,口喊“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国泰民安,三打五谷丰登”等吉祥话语。此种风俗,现在仍然在一部分地区程度不同地流传着。
贴宜春字,画春天到了,人们喜欢在自己的门壁上贴宜春宇画,这种风俗由来已久。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贴上迎春祝吉的字,称为“宜春字”。贴上一张迎春画,称为“宜春画”。现在在陕西的广大农村中,仍然可以看到有类似的活动。宜春字的内容有“迎春大吉”、“春色宜人”、“春暖花开”等,人们喜欢贴《腊梅图》、《梅花盛开》、《喜燕来朝》等写意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