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每年公历的2月4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315时开始。农历一般是在每年的腊月或正月间,具体时间每年都有小小差别。立春,习惯上又称之为打春、咬春等,是由立春当天人们的一些传统活动而得名的。立春节,就是立春这天为庆祝立春而逐渐形成的一个流行各地的传统佳节。
立春节的庆祝活动丰富多彩,源远流长。据记载,在周代时已经开始有立春的庆祝活动,这一天天子要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大去东郊迎春,并有祭祀太皞帝、句芒神的仪式,祈求丰年。汉代宫廷承继了前代迎春的传统,内容更加复杂。民间有妇女头戴春胜,以及做男女士偶像,手执锄头,站在泥牛旁边,以示春天的到来等风俗。到南北朝时,内容又较前有所增加。据说,这个时期每逢立春,人们都剪彩带做成燕子形状,戴在身上头上,并在各自家中张贴“宜春”等宇,表示对美好春天的欢迎和礼赞。唐宋时期,除继承了前代的一些传统之外,还发展出了鞭打春牛、送小春牛等有趣且寓意深刻的习俗。进入明清两代,立春节的活动内容,仍然以劝春耕和祈丰年为节日主题,但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形式也更加活泼有趣。
立春节的活动一般是以迎春开始,迎春也叫行春。上自皇城北京,下到各地方县城,人们都要在这一天隆重热烈地举行迎春大典。迎春的仪式,一般设在楼门外柳仙堂。在前往迎春的队伍中,前有各色旗帜导引,鸣驺开道。临时雇佣的乞儿们装扮演出观音朝山、昭君出塞、学士登瀛、张仙打牌、西施采莲之类的“社火”,热热闹闹,春牛殿后。
四处都是前来观看的人流,熙熙攘攘,如同赶大集一般。每当春牛从身前经过,男男女女都争先恐后地用手去触摸春牛,据说这样可以“占新岁造化”。当地流传的谚语说:“摸摸春牛脚,赚钱赚得着。”这可以说是自周代以来流行的迎春仪式的清代版本了。
其次是打春。所谓打春,就是鞭打春牛的简称。所谓春牛,就是在立春节前,人们用黄泥或纸做成一个牛的形状,牛肚里填上五谷杂粮等物。春牛,应当说是迎春队伍里一个十分特别的角色。一般由一个手执彩杖的农夫赶着。如果立春日在头年腊月,农夫要走在春牛前;立春日在正月十五日左右,农夫则走在春牛之后;立春日恰在正月初一,农夫就与春牛同步。春牛被赶到“府堂”,时值立春,就用鞭子将它打碎,人称打春。在场的百姓,个个争先恐后地向前捡起春牛肚里流出来的五谷和砸碎的泥片。拿回自己家中,五谷放于粮仓,泥片放于牛棚或涂在墙上。据说,这样可以保佑一年粮食丰收,马牛满棚,大吉大利。当然,有些地方的打春活动,与此有些小小区别。如苏州等地的春牛,往往空心。待春牛被鞭碎之后,围观百姓要将提前准备在手的“麻、麦、米、豆”等,“抛打春牛”。官府小吏,将一种被称为“春球”的物品赠给前来参加活动的百姓,用以预兆丰年。
咬春。清代,一般人家立春节一到,就要咬食生脆萝卜,认为这样可以去除春困。
北京民间立春节咬萝卜的习俗极为流行,每家每户都要准备个大而匀称的萝卜来咬食。这种萝卜,有的是“皮心都绿”,有的“皮红心白”,有的“紫皮白心”,通称为“水萝卜”,只可供生食。这种萝卜,“极甘脆”,仔细品尝,不仅滋味好,情调好,还能提精神、解气闷,难怪它如此受人偏爱。另外,一些富足人家,还要吃春饼和春盘,也叫做咬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