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俗称打春,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节,预示春天的到来,因此人们对于立春节都非常重视。立春日,大约在每年二月四日左右,立春当天,太阳到达黄经315°,立春以后,阳气逐渐回升,民间流传着“打春阳气转”的歌谣。
以前,立春前一定会行迎春礼。《礼记月令》中记载:“先立春迎春东郊。”《汉书.郊祀志》也有记载:“迎春祭青帝、勾芒,百官衣皆青。”说的是立春前日,天子率臣属到郊外行迎春之礼,以祷丰年。这个习俗传一直至20世纪初,各地仍旧保留着。立春之先,搭糊彩棚,并制芒神、春牛图像。制作之前,查明本年立春之岁月日时各干支,以定芒种服饰和春牛身首颜色。民间习惯以神样占验灾样,如果神束红带,人多疾病;戴帽,兆春冷;鞋挂于腰,光足,预示春旱;穿鞋,则多雨。园与正常情况相反,故叫“罐芒”。
立春前日,地方官就开始率部下向东迎春,据有关记载,显示了当时的热闹场景:立春为国家盛典。前一日,守土官率僚属,盛陈卤簿仪仗,杂以秧歌、龙灯、高跷旱船等,前抬芒种、春牛,往东关拈香行礼,俗称演春,即迎春于东郊之仪。秧歌队前有一春官,手执彩鞭,身穿朝服,脚蹬朝靴,头戴无翅乌纱帽,导引队伍行进。待礼毕,绕行街市,将芒神、春牛送还原处。
立春日早晨,众官员和春官都集中早神像和春牛前,众人争相围观。由县令宣读祭春牛文:“三阳既至,庶草将兴,爰出土牛,以戒农事。农披丹青之好,本出泥涂,成毁须臾之间,谁为喜愠。”读完之后,到立春时刻,县令用彩鞭击春牛三鞭,春官念唱:“一鞭风调雨顺,再鞭国泰民安,三鞭天子万年春!然后,围观之人皆可用柳枝、木棍等,鞭击春牛像,一直到击碎为止,因此称作打春。据说,春牛是隋炀帝的替身,因其生前作恶无道,故遭此罪谴。20世纪40至50年代以后,打春礼在辽宁渐被废弃。
立春,为二十四节气中“四立”之首,民间称其前一日为绝日,禁忌出行或举办要事。其实,意在提醒人们:春天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