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是二十四节气中第2个节气,雨水的来临预示着降水的增多。雨水从每年2月19只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30°时开始。这时,我国大部分地区雨量逐渐增加。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生一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雨水节气到来之后,并不是说这一天一定要下雨,而是表示冬季少雨的现象将要结束,从这以后,降水将逐渐多起来。
早春的降雨,一般是这样形成的:到了雨水节,春天温度回升,气压降低,东南海洋的湿热气团开始向大陆逐渐移来。这种气团温度较高,含水量大,当遇到停留在大陆上的干冷空气时,便发生“冲突”。由于干冷的空气密度大,就把湿热的空气往上挤,这样湿热的空气中分离开来,凝结成水滴。如果空气的温度在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就形成雪花降落下来,到达近地面时,气温高了,又会变成雨。
春雨常常在夜间降落,这是因为白天的湿热空气入夜变冷凝结的缘故。春雨是十分宝贵的。华北农谚有“春雨贵如油”的说法。雨水节后,黄河流域的冬小麦正在返青。小麦从返青到拔节这一阶段,所需要的水量约占全生育期需水量的12 %。早春作物的播种,也需要一定的水分。
实践证明,雨水节令即使雨量稍有增加,也满足不了农作物生长发育的需要。我国北方又是“十年九春早”,所以,雨水前后要及时耙磨保墒。农谚说:“雨水一过冰雪消,修渠抽水把麦浇。”
雨水节令时雨多,太阳的光热射到地面的就少;同时,雨水蒸发,要吸收地面和附近空气中大量的热。因此,空气温度降低,这时还会造成春寒的天气。农谚说:“春来尚有冷天气,防御寒潮骤降温。”因此在雨水节气时我们仍需注意防寒保暧。此外民间还流传着一首关于雨水的节日歌:
立春雨水天还寒,气温回升较缓慢。
生产计划细安排,备耕工作要当先。
农具修理增补好,积肥送粪到田间。
开渠打井修水利,优良品种要备全。
在雨水节气期间,我国各地区的主要农事活动特点如下:
东北地区:备春耕;顶凌耙压土地,送粪积肥;储水和拦蓄流水;选完种,进行发芽试验;继续果树修剪,清除落叶,消灭和减少病虫来源;防治禽畜疫病。
华北地区:冬小麦开始返青,抓紧压耙保墒,根据苗情浇灌返青水;做好保墒防旱;精选种子;拉土送粪。
西北地区:春播准备,麦田耙压。
西南地区:迎接春耕生产,“雨水有雨庄稼好,大春小春一片宝”。小麦中耕培土,麦田追施拔节肥,油菜追施苔肥;春马铃薯继续播种;水稻秧田管理,翻犁泡冬田和炕冬出,做好蓄水保水工作。
华中地区:麦田看苗看田施肥,旱年早追返青水,长势过旺不施肥;江淮之间撒播麦田要整地壅报;南部麦田注意“春水烂麦根”和“春雨贵如油”,因此,既要清沟,又要蓄水保墒;油菜追施花肥;老茶园补缺和更新,新茶园选种播种;果树修剪,做好母畜生产与幼畜饲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