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是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三个节气。严格地讲,惊蛰不属于节日,但从各地的民俗着眼,它也具有民间节日的特点。
“春雷惊百虫”,温暖的气候条件利于多种病虫害的发生和蔓延,田间杂草也相继萌发,应及时搞好病虫害防治和中耕除草。。惊蛰在农历二月二前后,有时会在同一天,如2011年惊蛰就是农历二月初二。惊蛰前后,春风微吹,大地渐暖,沉睡了一冬的昆虫和其他动物也慢慢苏醒而爬出地面活动。以农为本的古代中国人早就观察到这一物候现象,恰如其分地把二月初的节气称作“惊蛰”。
广东省大埔一带旧时有一种名曰“炒惊蛰”的奇俗。每年惊蛰那天晚上,家家都把豆子或麦子放到锅中乱炒,炒后春之,春后再炒,如此反复十多次便可。炒惊蛰的目的何在呢?原来,此地有一种小小的黄蚂蚁,常常会把人们所藏糖果等食物吃个精光。相传,如果在惊蛰晚上炒了豆、麦等物,则黄蚂蚁可以除去也。所以,他们在炒豆子和麦子时,口中还念念有“炒!炒!炒!炒去黄蚁瓜,春!春!春!春死黄蚁公!”
汉族人吃炒虫的习俗还影响到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如广西金秀一带的瑶旗人,在惊蛰的清晨,家家户户都以玉米当害虫炒之。届时,瑶族村察中会响起一阵阵炒虫声,同时散发出一股股诱人的香味。炒虫时还加入适量的白糖或红糖,所炒出的“虫”不但颜色好看,而且十分香甜可口。“虫”炒熟后,倒在一个大簸萁里,大家在屋中围萁坐定,随着“吃炒虫啦,吃炒虫啦!”的喊声,大家便开展一场激烈的“吃虫”竞赛。谁将“炒虫”嚼得最响,吃得最快,吃得最多,谁就会荣获当年的冠军,大家会祝贺他(或她)为灭虫除害尽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