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节日大全 > 其他节日 > 惊蛰节气诗歌 《观田家》赏析

惊蛰节气诗歌 《观田家》赏析

来源:礼尚网来作者:礼尚网来发表时间:2013-02-26 浏览次数:3260

诗歌赏析,惊蛰节气诗歌赏析。

                                               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

仓廪物宿储,徭役犹未已。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

作者简介:韦应物(737~792)中国唐代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韦应物是中唐重要诗人。诗风澄淡精致,自然秀丽,兼有陶渊明、二谢之长。

赏析:此诗作于大历末至建中初,时诗人在沣上闲居。这是一首反映农民生活的诗,根据诗题,可知是以官吏的身份来观察农民的生活。诗人通过深入农村的细致观察,深刻地体会到农民终岁辛劳而生活贫困,对自己不耕而食深感愧疚,对于一个封建官吏来说,非常难能可贵。

“微雨众卉新,一盏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句意为:蒙蒙细雨中,百草冒出了新芽;春雷一声,是惊蛰到了。种田的人有几天能闲着呢?春耕从现在开始了。惊蛰,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约在公历三月五日至六日。据说到此节日,可以听到雷声把蛰伏在地下的虫类惊醒。它告诉人们,自然界生机舒发,已到耕种的时候了。诗人开篇点明时令,写一场春雨过后,草木吐出新芽,惊雷唤起了农人,开始了辛勤的春耕。“几日闲”三字,写出了农家的终年劳作之苦,全诗皆围绕此三字而展开描述。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归来景常晏,饮犊西涧水。”句意为:男人们都在田地里干活,场院和菜园也收拾了出来;收工时常常天都黑了,还要牵着小牛去西涧饮水。场圃,住宅附近的场地和菜园。就理,整理完毕。景常晏,经常到天色将晚之时。景,日影。此四句紧承“耕种从此始”,乃诗人“观田家”其体所见之景。“丁壮俱在野”,“归来景常晏”,一个“俱”字,一个“常”字,与“几日闲”遥相呼应,写出了农家终岁劳作之苦。

“饥劬不自苦,膏泽且为喜。仓廪无宿储,徭役犹未已。”四句,句意为:饥饿劳累不以为苦,春雨像油脂一样润泽着田地,真叫人高兴啊!米仓里一点余粮也没有了,可是徭役还是没个完。饥劬,饥饿劳苦。膏泽,指春雨。春雨及时,像油脂一样润泽着土地,故称。曹植《赠徐幹》诗云:“良田无晚岁,膏泽多丰年。”宿储,上一年的存粮。这四句是写农人们心中所想。每日早出晚归,终岁闲口无多,但是看到春雨润泽大地,预兆丰年,农人们尽管饥苦不堪,心中仍然充满喜悦之情。接着诗人笔锋突转,说农家忽又发起愁来,原因是什么呢?原来是家里已无隔宿之粮,而繁重的徭役依然没完没了。这里先喜后忧,以喜写忧,更加突出了繁重徭役给农民带来的忧愁。

“方惭不耕者,禄食出闾里。”句意为:真惭愧我这个不种地的官儿,俸禄都是出自农民的辛勤耕种。不耕者,即作官的人,诗人自指。出闾里,来自民间。闾,古代居民基层组织,二十五户为闾。诗人在对农民深表同情的同时,对自己的不耕而食感到惭愧,因为自己所得的禄米,都是农民辛辛苦苦种出来的。诗人观田家而后有所感,“方”字体现了所“观”之动作,而“惭”字则是观之结果。一个“惭”字,可谓入得深厚,意蕴绵长。

对于封建社会的农家来说,如果不是兵戎相见,赋役繁苛,农民依靠辛勤的劳动,生活还是比较好过的。这首诗所写的是唐代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正走向衰微的时期,田家的劳动和生活情景。全诗环环相扣,承接紧密、自然。诗人先写春雨润地,万物勃发。有雨有雷,春雷则预示春耕开始,于是诗人又写到了农人春耕情景。农人心中又是怎么想的?看到此情此景诗人又作何感想?全诗一环接一环,由人及己。在行文上,先扬后抑,感情跌宕起伏。春雨过后,万物竞发,生机盎然,让人心旷神怡。田家也是面有喜色。而诗人于此又笔锋陡转,写农人由喜变忧,情绪直落。最后两句,诗人将四体不勤、不事耕作的官吏同辛劳无食的农民对比,更增加了这种波折起伏的强度,不仅表达了诗人的不安之情,也对众多官员进行了有力的鞭挞,同时也对农人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刘辰翁曾言;“苏州是知耻人,为郡常有岂弟之思。”这首诗就深深地体现了这一点。

我要评论
用户名: 匿名用户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暂时还没有任何用户评论

相关文章

关键词: 惊蛰节气诗歌

最新发表

浏览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