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西方传统的狂欢节的起源,有几种说法:一是与古代罗马的农抻节有关,那时的人们为了庆贺农事的开始总要狂欢几日。从狂欢节的词源分析,狂欢节的来源又直接与基督教会的礼仪节期联系在一起。狂欢节又译成谢肉节(Carnival),或音、意合译为“嘉年华会”。
Carnival源于拉丁文的Carne Vale,意思分别为“肉”和“再见”,意思是在大斋期的禁食之前向肉告别,于是从基督教礼仪中又衍生出来一个欧洲的民间节日。这一节日初期主要在德语国家的天主教徒中进行。时间一般在基督教大斋节前3天。因为教会规定“封斋”期间禁止肉食和娱乐,人们乘封斋期尚未开始前举行各种欢宴跳舞,尽情作乐,因而又称之为狂欢节。
按照基督教的说法,耶稣基督在开始传教前曾在旷野守斋祈祷40天,然后在星期日(棕枝主日)进入耶路撒冷,以后受难、复活,根据这一传统,教会将耶稣复活前的这47天规定为封斋节期,禁止一切娱乐与欢宴活动,节期内教堂祭台不供花,教徒也不可举行婚配,直到复活节到来。封斋期的第一天为首日(圣灰星期三)。即复活节前第47天,棕枝主日前40天,大斋首日前3天,即星期日至星期二,就是传统的狂欢节期:人们通常将这一周的星期一称为“玫瑰星期一”,而星期二的夜晚要结束狂欢,故称为“大斋夜“。
狂欢节的名称、时间长短和庆祝活动内容园地而异,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之后,新教地区逐渐放弃了往欢节的庆祝活动,狂欢节成为天主教文化传统中的民俗性节日。
德语国家的狂欢节称为Fasching,最隆重的狂欢活动在德国的科隆。科隆的狂欢节在每年11月11日的11点11分开始,这时候,人们往往打乱生活秩序,把城市的钥匙交给愚人会议,习演妇女执政典礼。到攻瑰星期一时,狂欢活动达到高潮。人们举行化妆游行和盛大假面舞会,向围观者抛撒糖果和食品,上演各种诙谐滑稽的讽刺剧以及取乐逗笑的演讲活动,有些地区的狂欢活动甚至通宵达旦。
法国每年要举行“肥美星期二( Mardi Gras)”的活动,时间在大斋首日的前一天,此节日与狂欢节的活动有一定的关系,人们要在大斋期开始斋戒前的最后一天大吃大喝,尽情享乐。
在欧洲如意大利、英国、西班牙,还有南美洲的巴西都是狂欢节的热情拥护者,每年狂欢节期间,当地都会举行各种极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庆祝活动一迎接狂欢节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