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沙发啦
在西方复活节前期有一段准备的时间,称为四旬期,四旬期指复活节(逾越节)前的40天的准备期。在这一段时间内,基督徒要进行特别的祈祷、守斋,所以这一时期又称为“封斋期”。
40天的斋期又称为“大斋节”、“封斋节”。这是以斋戒为宗旨的节日。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在开始传教前曾在旷野守斋祈祷。教会为表示纪念,规定棕枝主口前的40天为此节期。教徒在此期间一般于星期五守大斋和小斋。节期内教堂祭台上不供花,教徒不举行婚配,娱乐活动也相应停止。新教多数宗派已不守此节日。
四旬期斋戒源自犹太教的宗教历史,以色列民族在旷野里有40年的行程和40天守斋的习惯。民族英雄摩西曾在西奈山的40天守斋,以利亚阿到曷勒布山途中也有40天守斋。所以耶稣在约旦河受洗后曾做过40天的斋戒。教父哲学家们认为耶稣的行为是对摩西和以利亚阿的一种摹仿,可以说教会初期的40天斋戒是仿效耶稣,并非为准备逾越而订立的。
斋期伊始,罗马教会只有1周守斋期,大约在公元4世纪时,才出现3周的准备期,此后又逐渐出现准40天的斋期。但在,这40天不是完整的一个斋期,因为主日不属于斋期。其中有6个主日,实际斋期有34天。如果把圣周五、六两个守斋日加上,共有36天斋日。公元7世纪,教会强调应有完整的40天斋日,只好从前一周中抽出4天补上,凑齐40这个数目。这样,“圣灰礼仪星期三”就成为四旬期第一天,即斋戒期的开始。
东方教会关于斋期也有一个相似的发展过程,从公元4世纪已有40天守斋的习惯。但东方教会在主日及星期六均不守斋,因而四旬期延长至8周,才能补齐一个完整的40天。东方教会在四旬期的礼仪也有一些特色,如司铎着紫色祭衣,不念“阿勒路亚”、“光荣颂”、“谢主诗”,守斋不如拉丁教会严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