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沙发啦
复活节的前一星期是圣周,这是耶稣在世的最后的一周,即复活节前的一周,时间从棕枝主日算起。
圣枝主日全名为“主受难圣枝主日”,亦译“棕枝主日”和“主进圣城节”。据《新约圣经》记载:耶稣意识到自己受难的日子快要到了,就带着门徒最后一次进入耶路撒冷。走到耶路撒冷城东不远的橄榄山,进入山东坡的伯大尼村休息,耶稣打发两个门徒到山对面的白法热村去,说:“你们到对面那个村子里去,进了村就会看见一头从来没有人骑过的驴拴在那里。你们去把那驴驹牵来给我。
如果有人问你们牵驴驹干什么,你们就说:‘主要用它。’”两个门徒进了村,果然看见一头驴驹拴在那里,就去解拴驴驹的绳子。这时有人过来问他们:“解驴驹干什么?”门徒回答说:“主要用它。”那人就让他们把驴驹牵来了。门徒把驴驹牵到耶稣跟前,脱下衣服来搭在驴背上。耶稣骑上驴驹,在门徒们和随行的众人前呼后拥中向耶路撒冷进发。有些人兴奋地把衣服脱下来铺在路上,有些人砍下橄榄树枝和棕树枝铺在路上或拿在手中。后来教会为表示纪念,规定在复活节前一周的星期日举行纪念括动。此日教堂多以棕枝为装饰,有时信徒还手持棕枝(或松柏枝)绕教堂一周,以象征当年门徒跟随耶稣进入耶路撒冷。从4世纪开始,已有关于此日在耶路撒冷庆祝的记载。圣枝游行的习俗后传到东方教会,9世纪,西方各教会均引进了游行礼。
中世纪时,游行礼逐渐戏剧化。在圣枝主日那天,信徒们先于城外集合,然后手持圣枝,游行至城内主要教堂。游行的队伍中有人持十字架,有人持福音书,表示耶稣与信徒们在一起。在德国,有些信徒还别出心裁,用木头做成“圣技驴子”,驴上背着耶稣像,脚下有滑轮,由人牵引着前进。但这些习俗后来逐渐消失。
在1955年以前,天主教会规定圣枝的庆祝活动在教堂内的圣道礼仪(圣经涌读)中进行。祝圣后,只有神职人员及辅礼者可出教堂游行,然后再回到教堂。1955年天主教革新圣周礼仪,要求信徒尽可能在教堂外集合,参加圣枝祝圣和游行,恢复原来游行的仪式。同时,祝圣经文也予以简化,只有一端祷词及耶稣进圣城的福音。1970年的新礼弥撒经书保持了1955年的基本礼规,但为了适应现代人的生活节奏,规定了一个较为简便的游行礼方式,即在教堂外一个合适的场所游行,然后列队到主要教堂,进入主堂,走向祭台。主礼在走向祭台时,唱诵“进堂咏”,追念耶稣当年进入耶路撒冷时的情景,信徒可手持圣枝参与进堂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