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圣夜(英语:Halloween,为“All Hallows' Eve”的缩写,意为“万圣节(诸圣节)的前夜”),中文常直接称为万圣节,在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传统节日,主要流行于撒克逊人后裔云集的美国、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加拿大和新西兰等西方国家。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榶果。
万圣夜是诸圣节(All Hallows' Day)的前夜。其英语名称中的“Hallow”源于中古英语的“halwen”,与“holy”词源很接近,在苏格兰和加拿大的某些区域,诸圣节仍然被称为“Allhallowmas”,意思是在纪念所有圣人(All Hallows)的那一天要举行的弥撒(Mass)。
万圣节通常与灵异的事物联系起来。欧洲传统上认为万圣夜是鬼怪世界最接近人间的时间,这传说与东亚的中元节与盂兰节以及日本的百鬼夜行类似。美国明尼苏达州的阿诺卡(Anoka)号称是“世界万圣夜之都”,每年都举行大型的巡游庆祝。
与圣诞节和复活节一样,万圣节和万圣夜都是来自于天主教对其它宗教的节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诠释。万圣夜起源于不列颠凯尔特人的传统节日,在10月的最后一天,他们相信这是夏天的终结,冬天的开始,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标志,是最重要的节日之一,被称为“死人之日”,或者“鬼节”。这一天各种恶鬼出没,死去人们的灵魂也会离开身体,在世间游走,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险。为了吓走邪恶的鬼魂,凯尔特人会戴上面具。另外在基督宗教方面,早期的大公教会受到罗马政府的强烈逼迫,有很多基督徒殉道,以后,常有基督徒到这些殉道者致命的地方举行追思活动。后来,因为殉道者众多,故此就有教会设立了专门的日子来纪念。按历史文献,最早如此纪念的是安提约基雅(Antioch)教会,当时纪念的日子是每年圣神降临后的第一个主日。后来教宗格里高利三世(Pope Gregory III,690-741)在罗马圣伯多禄大殿中,把一座小堂奉献给诸圣,并把纪念诸圣的日期改为每年的11月1日。在这个圣日中,教会纪念所有的圣徒,用以表彰他们的圣德,并使教会视他们为效法的楷模。诸圣日的第二天,为诸灵日(All Souls Day),是主后998年,法国克隆尼(Cluny)隐修院的院长圣奥迪罗(St. Odilo)推广的,用以纪念凡在基督里去世的信徒。此日也可以是基督徒扫墓的日子。万圣节和鬼节的习俗,主要是在英伦三岛和北美的前英属殖民地,也就是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地。其中美国的万圣夜传统,最初由来自爱尔兰和苏格兰的移民于19世纪传入,而其他发达国家则于20世纪末受美国流行文化影响而开始庆祝万圣夜。
万圣夜的主题是鬼怪、吓人,以及与死亡、魔法、怪物有关的事物。通常与万圣夜扯上关系的事物有南瓜、鬼魂、食尸鬼、女巫、蝙蝠、黑猫、猫头鹰、精灵、僵尸、骷髅和恶魔等,还有虚构人物如吸血鬼和科学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万圣夜的传统颜色。现代万圣夜的产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绿色和红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为万圣节的象征。
杰克灯是万圣夜最广为人知的象征物。在英国和爱尔兰,当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芜菁中燃点蜡烛造成杰克灯,但移民到美国的人很快便采用南瓜代替,因为南瓜比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图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吓人的面容,并放在大门口的阶梯上,传统上此做法是想吓走恶魔或妖怪。
万圣夜的主要活动是“不给糖就捣蛋”(Trick-or-treat)。小孩装扮成各种恐怖样子,逐门逐户按响邻居的门铃,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请客就捣乱),主人家(可能同样穿着恐怖服装)便会拿出一些糖果、巧克力或是小礼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声音特效和制烟机器营造恐怖气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计算,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苏格兰,小孩要糖果时会说:“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蓝色,草是绿色,齐来庆祝万圣节前夜),然后以唱歌跳舞等表演来博得糖果。
传统的万圣夜装饰包括僵尸、鬼魂、女巫、恶魔等。典型的服饰时盖着一块剪了两个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纪的苏格兰和爱尔兰,当时的人认为万圣夜鬼魂会来到人间,故会打扮得与鬼魂一样,让鬼魂把自己当成同类。近年,万圣节前夜的装扮已不限于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电视剧或电影明星,以及公众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适逢美国总统选举,乔治·布什和克里成为美国流行的万圣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袭击事件后,消防员、警察等成为小孩的扮演对象。据估计,2004年有大约215万个美国小孩装扮成蜘蛛侠,是当年最受欢迎的打扮。